※ [本文轉錄自 PublicIssue 看板 #1KQR2mF0 ]
作者: iamalam2005 (山風) 看板: PublicIssue
標題: [專文] 歷史課綱史:連爺爺,我跟你說
時間: Mon Nov 17 16:24:11 2014
作者:吳曉樂 17/Nov/2104
來源:http://ppt.cc/xbZd
短評
我還滿喜歡文中提到95課綱的目的:「幫助一個人認識她自己是誰。」
或許之後我們的歷史課本可以改成臺灣史、季風亞洲史(不是中國史,也不是東亞史)、
世界史三冊。
正文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昨日出席「中國人反獨護國動員大會」,為兒子連勝文拉票的同時
,表示這回選舉,就是中華民國與台獨的選戰。國民黨自2000年失去政權以來,在台灣進
行去中國化的政策,當時若干十一、二歲的小朋友,開始接受「非中國化」的教育,「我
們非常痛心,因中國倫理、道德、價值、歷史都受到若干程度的扭曲」,如今這些孩子二
、三十歲了,在不正確思想的教育之下成長,從事不同工作,如媒體、網路等,「大家可
以看到,我們是遭網路、媒體扭曲」,造成社會不安定。
聞此發言,我想安慰連戰老先生,大可不必動氣,好歹,98高中歷史課綱已經死了哦。
長久以來,寰宇內外,社會三科(歷史、地理及公民)的學習,往往被視為執政者最有利
的工具。執政者有個想像是,他可以透過事件、名詞的解釋,去鎔鑄、去塑形,教養出他
樂見的人民。因此,把手伸入課綱內,就成了執政者難以割愛的小徑。
自88課綱起,雖有一綱多本的鬆綁,然摘錄其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思索人我、群我的關
係,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以及「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胸
襟及世界觀,使能以更寬廣的角度思索中國歷史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之地位。」足以觀之,
相較於1983年的高中歷史課綱,88課綱雖不再大肆揮灑「中華文化」的燦然偉大,然其基
調不變,仍定於「國族認同」與「中國歷史文化」。
88課綱幾乎是一上路就過時了,它於1999秋上路,距開跑已有近十年的光景。在那十年間
,台灣的社會風氣有了不小的轉折,其中不乏「認識本土」的聲音。88課綱談台灣史,放
在中國歷史的脈絡下去談,從比例上、從結構上,不難窺見「台灣史」被吸納於「中國史
」的一部,作為一種陪襯、插花的角色。主體性不僅沒有長出來,反而以「漢人思維」這
面大網網羅住,只得勉力掙扎。在這樣的架構底下,除了無法善待原住民的過去之外,對
學子而言,造成的彆扭是「想像力的考驗」與「情感的斷裂」,他必須從自己所立足的土
地上抽根,穿過臺灣海峽,落在彼岸大陸上。他甚至沒有嗅聞過那裏的空氣,沒有親見那
裡的山水,沒有結識過住在那塊大陸上的任何一人,然而,教科書告訴他,那裡是他的根
。他只得藉由大量的想像,去縫合情感上的斷裂與不平坦。
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教育部長黃榮村聘張元(時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主任)
擔任歷史課綱召集人。張元不僅教學實務經驗豐富,提出的課程目標更令人耳目一亮,簡
言之,張元對於歷史一科所寄寓的理念無非是:「以個人為出發點,建立自我的認同感」
,我們可以說,張元所要克服者是上述的困境。他要去縫合那情感上的斷裂,歷史這一科
得以不再侷限為執政者的傳聲筒,也是一個人他認識自己,進而在當代時空中找到自身座
標的途徑。
然而,張元將台灣史獨立成冊,並將明朝中葉後的中國納入世界史的做法,引發不少質疑
,稱其偷渡了「兩國論」的主張、為「具有高度台灣獨立意識的歷史觀」。不少學者、立
委砲轟新課綱,並言之鑿鑿「這是民進黨一貫『去中國化』的策略」,立委李慶華更直言
:「台灣史只能作為『鄉土教材,核心是『中國史』與『中國民國史』,絕不能把台灣史
從中割裂。」
張元被龐大的輿論壓得喘不過氣,甚至不得不公開表明自己就兩岸情勢,主張「維持現狀
」,試圖消解外界給他扣上「獨派」的大帽子。
歷經一番人事興替與去留,95暫綱上路,95暫綱顯然是角力後的妥協,雖守住了「台灣史
獨立成冊」的立場,但為達到中國「通史」、「整合」的企圖,中國自明朝中葉以降五百
年,又從世界史抽出,塞回中國史。在教學時數不變的前提下,歷史第二冊多了五百年,
在詳今略古的夾擊下,成了一條肥重的尾巴,歷史老師只得強押著學生囫圇吞棗。
為了縫補95暫綱的缺陷,之後98課綱,召集人周樑楷指出兩大方向,一為採集更多高中教
師的意見;二為歷史解釋的架構明朗化。98課綱的課程目標標舉如下:
一、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歷史思維的能力。
二、理解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三、認識世界多元文化的特質與演變,養成互為主體、彼此尊重的開闊胸襟。
四、激發對歷史的興趣,充實生活的內涵。
細觀之,98課綱實難惶惶以「偷渡台獨思想」框架之。之後,馬英九上任總統,在普通高
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無人發言反對的歷史課綱,竟莫名其妙地遭新任
教育部長鄭瑞城裁示擱置再議。98課綱胎死腹中,且死得不明不白。
今年春,101歷史課綱又闢新戰場,從「微調」二字之曖昧難解、其上頭籠罩「黑箱課綱
」的疑慮,其參與人士本身的歷史學素養是否充裕等疑竇,礙於篇幅,不另多談。
過去,中國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與經濟崛起,無論在政治、經濟範疇上,均享有不容輕取
的發言地位。台灣,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對於這巨人必須有更宏觀的著墨與認識;卻
也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他更必須明白自己日日所呼吸的,是怎樣的氛圍。具備此一意
識的98課綱,已被不明不白地殺死了。年初課綱微調的爭議,更是借屍還魂,打算回頭重
彈「振興中華民國文化」的老調。
而情感上的斷裂即將延續,主導課綱微調的王曉波曾多次重申:「我永遠是中國人,不是
台灣人」;反觀TVBS於2013年的調查,自我定位為「台灣人」者有75%,20-29歲之族群更
高達87%。
看著連戰先生後方,醒目的紅布條上寫著:「中國人反獨護國動員大會」,心中不免戚戚
。作家福樓拜曾言:「祖國是我熱愛的國度,換言之,是一個給我夢想,讓我舒暢的國度
。」我毋寧相信,若我與此一大會的與會人士無法彼此理解,那想必是因為在我們的生命
經驗中,給我們夢想,讓我們舒暢的國度,並不相同,而我們卻立身於同一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