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強大主要來自於人口規模的龐大,和農耕文明在那個時代的文化優勢。
在工業文明發展以前,人類生活最大的物質需求是衣和食。在工業化以前,
衣服和食物都無法像現在這樣通過機械化的生產。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
主要有游牧和農耕兩種。
漢人很幸運的很早就占據了一塊適合農耕的地域,以此來發展農業。而游牧
民族因為居住在氣候干旱的地域,他們也形成了另一種生存的方式:游牧
1. 能效比
農耕是在土地上耕作,通過種植農作物來獲取糧食,雖然古代農業發展與
今天相比很落後,但是農耕的產量要比野生要高得多。通過耕作,人為的干預
使得一片土地變成以農作物占據絕對優勢的生態群落,這樣大大增加了土地
的利用率。人民食用谷物獲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以此維持生命運動的能量
需求。
而游牧則是通過飼養牛羊,首先草先成為牛羊的食物,在生產出肉類供人類
食用,這個過程中,大概要浪費90%的能量。而且草原上的生態脆弱,草類
完全靠自身繁衍。這使得草原的土地利用率非常的低下。
并且肉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在能量上也沒有碳水化合物那樣高效。
同樣大同樣肥沃的土地,如果草原能養活一個人,那麼農耕區可以養活幾十個
甚至100個,而且草原土地肥沃度遠不如農耕區,這使得同一面積的土地,
人口規模相差幾百倍。
2. 文明度
農耕區,因為是定居,生活周遭的人員比較固定,這需要你花一點心思搞好
與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創造和諧融洽的生活環境。并且由於土地利用率高
人們居住的也相對集中。這使得人們要花很多時間去探索人與人之間相處的
智慧。這些智慧就是所謂的禮節。而且集中居住,各種利益糾葛也相對突出
于是人們漸漸的要學會各種勾心鬥角,才能使自己時刻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而游牧區,由於地廣人稀,居無定所。有時候游牧一天也見不到一個人,這樣孤獨
的環境更容易使人崇尚自然。比起思考人與人相處的智慧,還不如多思考思考,人
與自然的關系。所以游牧人民往往性情率真,沒有心機。但是也正因為此,他們
缺乏對人性的發現。
3.文明的沖突
游牧人民由於長時間與自然搏鬥,他們更具勇武。農耕人民長期與人鬥爭,導致
他們更容易陷入內爭。農耕人民長期生活在物質匱乏、氣候惡劣的地區,而這些
地區無法用來耕作,因此他們永遠是攻取的一方。農耕人民生活在物質富裕、人口
眾多的地區,他們要做的就是要保衛自己的城市、文明。因為游牧民族常常因為
農耕區的貿易制裁等,不得不發展武力來奪取農耕區的財富
所以長城這樣偉大的構想誕生了。長城就是農耕區和游牧區的分界線。
4. 強大與弱小
爭奪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生存。真正的強者是活下來的人或民族。游牧民族想在內地
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也變成農民。而無法實現成吉思汗那種在內地放牧的空想。
幾萬人到了幾百萬幾千萬人甚至幾萬萬人的地方,縱使像滿清那樣嚴禁通婚,也無
法改變被淹沒的結局。
漢民族的強大,不在其武力、不在其人種。而是漢民族掌握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
并在此發展了民族文化。
而這種優勢,到了工業時代之後,就漸漸失去了。變成了落後。因為工業生產的效率
比農業要強太多,正如農業生產的效率比游牧要強太多一樣。
漢人的再次崛起,就是全面工業化以後。而游牧民族因為自身和歷史的原因,成了
工業化時代的附庸。他們的前途比過去更為黑暗。因為工業化時代的先進文明
在軍事上也是遙遙領先。那種靠騎馬搶奪財富的好事,不會再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