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UmbertoEco (Nina Fortner )
2015-07-02 08:59:15※ 引述《sheilala (sheilala)》之銘言:
: : 我親朋好友,只剩下有錢人可以保有正常味覺
: : 普通人和窮一點的就只能吃百元ㄆㄨㄣ,味覺徹底壞掉
: : 分水嶺就是幹他媽的2008!
: : 幹他媽的馬狗,把大家的味覺還來啦
: 50元以下真的很多CP值高的小吃
: 但價錢越高就開始越雷 沒有值得吃的
: 正統的拉麵在哪?
: 熟成牛排在哪?
: 台北要50以下吃到值得推薦給別人的我一間都想不到
: 在台北能省錢超好吃的應該是很難的事
重點不在價格 是異國口味本來就台北比較強!
我不住台北的時候,也懷念每天可以換不同國口味料理
異國口味出了台北沒那麼優也反而貴,
畢竟光餐廳數量上就大勝,也有不少的平價版可以每天吃
中南部只有日本料裡深根蒂固跟近年 越/泰口味開始普及,
其他同級的異國口味有時反而比台北貴
但是傳統在地小吃或台菜 台灣本國口味 台北就大輸了!
老是說中南部只有便宜的好吃根本大錯,應該說台北強在異國菜跟中國外省菜
高檔台菜的話,台北也不見得強
就以一般人最常吃到的結婚喜宴來說,
台北就算是高檔五星的飯店還是會場,也是強在裝潢,
菜色可能還比不上南部的路邊辦桌。
沒錯啦,有些肯花錢食材也可以用很高檔,但是先不比食材價格差異,
光是一樣食材同樣料理去比,南部的辦桌一定是全面大勝。
到後來在台北吃喜宴除非是超高檔,通常我都只挑幾道來吃,
吃慣南部的大菜比起來台北喜宴的菜色真的一堆雷。
簡單講這也是另一種群聚效應,越不注重食物本身美味的地方就會變成風氣,
最後就變成英國那樣了,絕對不是英國人沒有能力作好菜,
而是不在意吃的好不好吃造成的結果嘛。
最後講到異國口味,其實真正正統的異國口味在台北還是滿被排斥的...
我吃很多家都是新開店還有道地口味,後來就修正成台灣改良版了。
叻沙改的四不像,川辣沒有花椒,該甜的甜點不甜,印度菜沒有正確香料,
太多太多了....更別提已經徹底台化的義大利麵。
當然消費者人數跟店家業績證明口味台灣化是受歡迎也成功的,
但是也有少數人是喜歡道地的異國口味呀...
只能說台灣人對異國口味的接受度比大家以為的低很多,
就算在台北吃到的異國口味也通常是改過的台灣化口味,
反而一些開在偏僻地方的外勞餐廳(專賣外勞)有更道地的口味跟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