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道陳澄波的時候,他的生平,哪一年生哪一年死他一定要寫嘛,那他怎麼告訴我們陳澄波
: 是1947年,228事件之後,接著在國民黨三月清鄉的活動當中,一路由基隆登陸往南殺,到
: 嘉義火車站前面,陳澄波被殺死在那裏,然後曝屍在馬路上。他怎麼跟我們解釋這一段?為
: 什麼這個政權要殺害一個這麼優秀的藝術家? 所以教科書當然不會有陳澄波。
: 我們現在能看到陳澄波的畫,你知道那個畫是怎麼藏的嗎?因為當時陳澄波被殺害之後,後
: 來家人經過幾番交涉,把他的大體接回家,安葬他。之後國民黨還是不放過,當然就抄家,
: 當時他的家人,也感謝他的家人有先見之明,他們知道陳澄波的畫作,將來是可以永久流傳
: 的,所以把他的畫藏在,以前鄉下的房子,因為那個牆壁,當時鄉下的,不管是日治時代留
: 下來的木造房屋,或是我們臺灣傳統的,以前鄉下很多都是用磚塊蓋的,有些更窮的甚至是
看完這段..我深深的體會到偏頗的言論可以怎麼樣去影響一個人的觀感..
也體認到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只來自特定媒介..維基百科..甚至PTT ..
會產生怎麼樣的問題.
我來告訴你我所知道陳澄波被處決的事實:
1947 年 228 事件爆發..衝突開始在全島延燒..此時嘉義方面亦暴發本省人
與國民政府軍隊及警察間的武裝衝突..當時市長為孫志俊.
當時地方政府因為寡不敵眾..漸漸不支..最後退守嘉義水上機場..打算撐到
國民政府軍隊增援.
此時陳澄波做了一件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事..由於陳曾經在上海教書..通曉國語..
與陳復志、潘木枝、柯麟、林文樹、邱鴛鴦、劉傳來、王鐘麟等人進去水上
水上機場"和平談判"..原本孫志俊的想法是以拖待變..設法穩住情勢.
當孫志俊得知國民政府援軍已在基隆登陸..反攻有望..便拘補了以上數人..
其中陳澄波隨後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到槍決.
看到這..一般人會有怎麼樣的認知呢? 陳澄波無疑是優秀的畫家..
我看過他的畫作"淡水".. 我本身對藝術是外行..但也覺得深深的被他畫作打動.
TVBS 主播不識陳澄波..其實我想有很多原因..也許不過是他自己的問題罷了.
我第一次聽到陳澄波的名字..是高中的美術課..當時我也的確覺得意外..
為什麼老師不要我們去欣賞舉世知名的梵谷,高更的畫作..而是一個聽起來像本地人
的陳澄波呢?
當時我並不知道陳澄波的生平..事後回想起來..老師沒有如同原po 般..去指責
某一方的不是..而只聚焦在他的藝術成就上..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整個事件是這樣的: 228 事件本身就是悲劇..是大時代的悲劇..
當時太平洋戰爭才剛結束..面對一個動蕩不安的處境..站在不同的立場..
自然看到角度不一樣..我曾經聽外省長輩經歷過水上機場那個經過..
他說陳澄波等人是要求國軍投降並且放棄抵抗..
我還在維基百科上看過更的扯.. 上面說陳澄波等人是去水上機場"慰問"(勞軍)..
隨後遭補殺............
無論真相如何..事情其實已經有了大致的樣貌...站在國民政府的立場..
這是一場叛亂..企圖顛覆政府..陳的立場與動機也許立意良善..
但之後被清算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當中最大的爭議點是..陳澄波等人並未接受公開公正的司法審判...
人命如草芥..一個充滿才華的藝術家就這樣死的不明不白..
這是之所以後續引發這麼多矛盾..仇恨的起源. 原po有提到嗎?
教育和歷史是為了提醒世人..不要犯下一樣的錯誤..
而不是單方面指責..卻沒有還原歷史的全貌。
現在這個年代..早就沒有什麼白色恐怖..戒嚴了..
司法制度..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像廢死這種議題..也可以公開討論.
這兩個名詞(白+戒)..卻常常被拿來消費..尤其某些公眾人物..某些群眾運動..
做為一個鄉民..我不願站在特定的立場..我只會客觀去瞭解..並且還原史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