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eanoodle (吾在場證明)》之銘言:
: 如胎頭
: 我想
: 這已經遠超過500個家庭的事了吧
: 第二預備金還有額度可以救救苗栗的公務員嗎?
: 需不需要募款?
很難救
自從1990年代後政府開始瘋狂變賣國營、公營、直轄市營、縣營企業
特別是體系越大的越優先賣出 現在僅剩無幾
目前仍然存在的公營企業如下
直轄市、縣、市公營事業機構
臺北市市營事業機構
臺北市動產質借處
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新北市市營事業機構
新北市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市營事業機構
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航空城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魚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臺中市市營事業機構
豐原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
臺中快捷巴士股份有限公司
臺南市市營事業機構
臺南市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臺南市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市營事業機構
高雄市政府財政局動產質借所
高雄市岡山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旗山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大樹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市輪船股份有限公司
基隆市市營事業機構
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
宜蘭縣縣營事業機構
宜蘭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新竹縣縣營事業機構
新竹瓦斯股份有限公司
新竹縣地方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竹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新竹市市營事業機構
新竹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苗栗縣縣營事業機構
苗栗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彰化縣縣營事業機構
彰化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南投縣縣營事業機構
南投縣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雲林縣縣營事業機構
雲林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嘉義縣縣營事業機構
嘉義縣公共汽車管理處
嘉義市市營事業機構
嘉義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嘉義市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臺東縣縣營事業機構
臺東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花蓮縣縣營事業機構
花蓮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澎湖縣縣營事業機構
澎湖縣政府公共車船管理處
澎湖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
金門縣縣營事業機構
金門縣港務處
金門縣公共車船管理處
金門縣自來水廠
金門縣金門日報社
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金門縣陶瓷廠
連江縣縣營事業機構
連江縣港務處
連江縣公共車船管理處
連江縣自來水廠
連江縣馬祖日報社
馬祖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祖油品供應有限公司
馬祖連江航業有限公司
剩下最多的反而是外島金門、馬祖、連江
已民營化的公營事業
1990年代前[編輯]
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代後[編輯]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現為威京總部集團成員公司)
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現為威京總部集團成員公司)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現為兆豐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農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併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現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央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現為長榮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從屬公司)
合作金庫銀行有限公司(現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有限公司)
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現為龍邦國際興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從屬公司)
臺灣航業股份有限公司(現為台灣航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土地開發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起民營化、
現為台灣土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新生報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1日,合併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現為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國庫自從政府變賣金雞母後越來越空 這些1990年代賣出的公營企業普遍都超級賺錢
即使是經濟大蕭條時仍然每年都創造超級豐厚的年終
而且都是獨占或寡占企業 只要持續經營每年都有豐厚的利潤
經濟蕭條時 每年年終統媒就開始急著播放年終比較報導
每年12月時都在責罵國營企業員工能領2~4個月獎金 對照一些民間無年終的劣質產業
民眾越看越憤怒 財團越看越開心
當民間財團造謠公營企業沒有競爭力的時候
真相是民間財團難以在短期內和這些體質健全、完整的公營企業比拼
藉由政商關係賤賣國產、化全民資產為私有不義財產
而民眾對「公營企業不賺錢、沒有競爭力」的謠言信以為真
當這些政府金雞母一個一個變賣後國庫開始空虛
舉例來說 中華電信和中國鋼鐵會比中華郵政更容易民營化 因為前兩家真的比較賺錢
現實也反應了財團的貪婪、政府官員的不廉與人民的無知
原先幫人民減輕稅務負擔的公營企業消失 缺口開始轉嫁到人民賦稅
但短時間稅金無法鉅幅調升 所以國庫掏空後導致政府財務不良
後果可能走向政府破產或停擺
大概只有幾種救法 一增加賦稅 二政府開源節流 三未來謹慎防止國產變賣、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