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oto (退出會比較好, 就退出)》之銘言:
: ※ 引述《pinkowa (pinkowa)》之銘言:
: : 零分
: : 當時台灣真正貨幣價值在於舊台幣可以換的糧食比
: : 而舊台幣換不到正常比例糧食
: : 的禍首是國民政府
: : 與日本人無關
: : 是才是舊台幣崩盤的關鍵
: 沒有甚麼叫真正貨幣價值
: 貨幣發行沒有儲備資產當後盾 都是假的
: 當今只有美國靠嘴砲(國力.信用)可以決定自己的貨幣價值
: 我前面講過了 台灣銀行券本身是有問題的貨幣
: 舊台幣實際上是叫臺幣兌換券
: 可以跟台灣銀行券一比一兌換
: 但是前面資產已經一筆爛帳的台灣銀行
: 並沒有隨著顧面桶來台有所改善 反而更慘
: 大家以為舊台幣的發行時間多長? 其實只有1946/5~1949/6三年
: 舊台幣並不是一個用了很久 大家一直用一直用 不得已被套牢的貨幣
: 只是被提了很多次 大家都以為他用了很久
: 這期間這麼短 除非你是被威脅利誘的 誰會傻傻把手上資產換成舊台幣
: 所以我前面一篇文章才說
: 他阿祖持有大量舊台幣 很有可能是承接1945的台灣銀行券換來的
: 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 台灣的物資被大量輸出
: 實際上 這個動作要比喻的話 比較像是海水退了
: 我的論點是 大家原本就沒穿褲子
: 你的點是 如果海水沒退 大家怎麼會發現自己沒穿褲子
: 你要說你的對 我也沒意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 86期(民國103 年12 月),95-13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
蘇瑤崇
摘 要
戰後初期臺灣的「米荒」是二二八事件的前因,是戰後史重要課題,
原因為何,一直為學界所關心。過去盛傳是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輸運
大批米糧至中國,近年研究則認為是臺灣總督府將米糧分配給日僑與日
軍所致,或論說長官公署平抑糧價之努力。但這些研究並未指出造成「米
荒」的真正癥結。本文主要根據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資料、《臺
灣總督府農商局食糧部移交清冊》等第一手史料重新探討,發現前述之
說不符事實處甚多;臺灣當時之所以缺糧,實導因於天災與戰爭形成的
結構性問題。不過在戰爭末期,日本總督府透過「征購」與「配售」的
米穀管制措施,使問題不致惡化。戰後接收臺灣的長官公署面對缺糧問
題,雖無外界傳言輸糧至中國之弊端,但它既無能力也不願意延續總督
府的管制措施,更在廢除該政策後,「封存」大批屯糧,導致消費市場
米穀數量急凍,形成「米荒」。結果米價暴騰,糧食問題失控,使偏鄉
飢荒與弱勢民眾餓死,民怨累積,終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
七、結 論
回顧 1945 年至1946 年臺灣戰後糧荒問題,它突顯了兩種完全不同政府的
統治心態與對策。在近代國家總動員體制下,日本總督府視糧食為重要問
題,很早即做好因應措施,精密的米穀管制是主要核心。其所以成功,不只
是重視輔導、輔助與調查等官民間的合理性,也重視國民間平等的分配。這
是在產量不足的情況下,社會依舊維持穩定的主要原因。
但國民政府仍不脫前近代王朝或軍閥政權統治性格,視臺灣為新附之
地,對資源的掠取作為最優先考量;視臺人為新附被統治者,而具有強烈的自
我中心官僚主義與統治階級意識。這是一開始就認為以米為首之各項資源,
理所當然應該輸出供中國之用。一旦現實上不足的問題出現,其心態立即轉
為自我保護,盡可能壟斷集中。新政府欠缺施政的合理性,也無「國民」平等
之意識。1946 年至1947 年臺灣的「米荒」,就是在這種心態下,由新政府製
造出來。
這種心態更反映在其後續的「救濟」對策上,它的特徵可以用「好施小惠,
行不及義」、「以救濟之名行販售之實」來形容。無論是麵粉工賑、平售撥付
「封存米」、肥料配售等等,不只數量甚少,錙銖必較,更對承諾數額東扣西
扣。荒謬的是等到舊日軍軍糧腐壞過期,才要拿出來救濟或平售。這種「奸商
政府」小心眼的格局,充分反映出王朝政權統治的特性,認為只要略施小惠,
人民就要心懷感激之「市恩」政策與心理。
1946 年初米荒問題根源在新政府封存與搶米,後半年的根源在新政府的
「田賦征實」。但新政府卻從不願正視問題,拿出壟斷的米糧至市場流通從根
本解決,僅在枝微末節上算計,乃至要人民自行解決。「米荒」只是臺灣戰後
復興問題冰山之一角,同樣現象,也出現在其他重建問題中。好聚斂的政府
終遭人民唾棄,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不過是國民政府諸多失政中最顯著代表
之例而已。
全文下載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607.pdf
大家可以回去洗洗睡了
歷史念的那麼爛
還要花老子我的早上打公司報告的時間幫你找答案
哥的報告打不完了 你要幫我打嗎?
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