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gama (亞赤真凌羽)》之銘言:
: 1400光年以外的地球2.0
: 以光速來飛都不見得能在能量耗盡前飛完
: 雖然對51區的外星科技來說可能是小菜一碟
: 就算用曲速飛行
: 好像沒有任何應用物理學家提過要如何閃避太空微塵
: 真空狀態沒有氣體阻力 小至微塵 大至流浪隕石
: 用曲速飛行到目的地 飛船大概就千瘡百孔了 人也打成蜂窩惹
: 如何能活著抵達?
曲速引擎和蟲洞目前都還是空想的階段. 所以這邊不考慮.
外星人是很好用的外掛, 但是目前的證據就是沒有. 這邊不
考慮.
以目前人類主流的深空探測主要的推進力, 是重力拋擺. 因
為深空探測器不只是要克服地球的重力, 還有要克服太陽的
重力. 所以當發射的火箭離開地球, 將探測器送出去後, 這
些探測器就不再獲得加速度. 然後相對於太陽的重力場, 每
飛離太陽一點, 這些探測器的速度就慢了一點.
為何這些探測器不能繼續使用火箭加速? 當你要帶更多燃料
, 火箭就得越大, 為了穩定這樣多的燃料, 火箭的外殼勢必
更重, 然後就會到達在地球重力物質材料設計的剛度極限.
重力拋擺是 1918 由蘇俄的尤里康卓圖克提出來的, 這個在
人類開始認識到宇宙, 連飛機火箭都還沒有的時候, 就提出
利用星球來加速和減速的觀念. 直到 1959 年由蘇聯的月球
探測計畫首先獲得證實. 然後就是著名的 1977 年窗口, 剛
好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排成一個可以連續使用重力
拋擺的路徑. 才讓深空探測器加速到更高的速度來脫離太陽
系.
其實現在新一代的太空引擎已經在發展當中, 如離子引擎已
經應用在深空一號, 隼鳥號, 曙光號. 然後太陽帆應用在伊
卡洛斯號, 這些都是非傳統火箭引擎, 而是以持續小推力累
積成高速度來執行太陽系間星球的旅行. 然後是今年 2015
NASA 成功測試了新一種電磁動力引擎, 只要有電力來源,
就可以得到比離子引擎和太陽帆高一點的推力.
當然了, 剩下要說的, 就是為何我們的太空旅行都是要以越
接近光速越好? 當然事情不是因為越接近光速就越快到達目
標星系那樣簡單. 而是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下, 當你的速度
越接近光速, 妳的時間相對於靜止的觀測者就會變慢.
換句話說, 太空人以光速的 0.9999c 速度要飛到 1400 光
年外的 Kepler 452b, 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 還是得花 1400
年. 可是在太空人而言, 越接近光速時的時間變慢效應, 卻
可能只在 0.9999c 的情形下只要花上 50 年. 這也為何太陽
系上下左右 20-30 光年的星際旅行是相當可行的. 只要人類
有辦法造出可以讓探測器加速到接近光速的引擎. (此處不談
如何減速)
Kepler 452b 是今天的焦點. 但是人類真正的焦點早就已經
開始有新的方向, 就是 NASA 2030 的月球太空站計畫, 以及
更野心勃勃的人類登陸火星計畫. 你我該慶幸, 因為 2008
美國金融風暴, 打醒了美國人, 讓他們不再迷戀房地產/金融
創新炒作, 重新科學科技創新, 準備接下來的太空殖民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