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sb0331 (我是香肥宅)》之銘言:
: 各位魯肥宅ㄤㄤ poi
: 我是香肥宅 又香又肥 ‧★,:*:‧\( ̄▽ ̄)/‧:*‧°★
: 今天發問正經的問題,請問基督徒的教育水準是不是普遍較高?
: 我很好奇,身邊的朋友們有一群基督徒,他們的學歷都非常高,經濟水準普遍也較常人來
: 的好。
: 小弟的問題就在這裡了,到底「學歷、經濟水準」與「基督徒」的因果關係為何?
: 是先當了「基督徒」,而後產生信心、改變態度,才有未來的成就;
: 還是已經小有成就後,才受洗為基督徒,尋求心靈上的寄託?
: 有沒有拔卦? 科科
雖然這樣講可能有點冒犯到其它宗教,但是台灣平地漢人的基督徒裡面,確實
有社會經濟地位高於平均的情形。但基督教在台灣實質紮根百來年的歷史,並
不是一開始就走高社經地位的路線。天主教與長老教會一開始都是漢人的眼中
釘,而且台灣的仕紳階級往往也是民間宗教信仰的主事者,基督教在台灣要從
仕紳階級當中起跳是不可能的事;一開始的傳播也是從社會最底層者、孤獨者
、性別弱勢的女性等人開始著手。而某種程度上基督教卻成為這些人社經地位
向上流動的關鍵。
我想不管是台灣各基督教派內部,或是其它學術單位,可能都有做過這方面的
研究。如果要說基督教為什麼造成了這些人的向上流動,這裡我不講太多形而
上的東西,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二:1.基督教宗教活動中對文教的提
倡,以及2.基督教讓台灣人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資源。
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裡面,「興學」這件事基本上做得是很有限的。辦理教育
基本上是朝廷的工作,而且讀書通常僅限於仕紳階級,更以科舉當官為唯一的
教育目的。但是基督教一來,「教育」就變成不是仕紳階級的專屬品。最基本
的,福音派對於教徒的基本要求是讀聖經,從主日學背金句開始,到查經班,
而且以長老制的教會而言,會友若有升任長老的,還往往要做證道的事工。這
些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水準,但跟你上一代的社經地位無關,跟你在教會裡
待多久有關。甚至,教會很多時候是銳意要把文教工作推行到弱勢群體裡的。
例如馬偕創設了女學堂,甘為霖創設了訓瞽堂。如果沒有基督教,這些人基本
上一輩子都無法接觸到文教資源的。
而且基督教也成為台灣人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少數管道之一。例如買辦出身的
大稻埕富商李春生,他的上一代也就只是個廈門的擺渡人,但是因為跟他爸一
起進了教會,才有機會接觸到英文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也才開啟了他日後的
國際貿易事業。又例如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第
一位女性鋼琴家高慈美,他們的教育過程中都跟教會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性。
畢竟西醫、自然科學、音樂教育等,在清領時期是不存在的觀念,在日治初期
台灣人還沒有管道可能接觸,而唯一有機會去接觸的,就只有教會那麼一小撮
人。而另一方面,也有基督教被高社經人士從外國逆輸入的,像台灣第二位醫
學博士,留德的王受祿,是在三十幾歲才受洗,但最後成為教會長老的。還有
早期留美的人士裡面,不分省籍,也有很多是來到美國才投入基督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