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臺灣的房價雖然因為打房政策,開始下項修正,但是幅度始終不令人滿意!
基本上以一個人月所得平均40k來計算,付出1/4的薪水20年來計算,房價應該
落在300~250萬,30坪的實用坪數,是較為合理的。
新加坡有組屋政策,透過政府公積金的制度以及公民買屋還可以更優惠,
加上,超低的利率,讓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卻能夠讓500多萬公民安居。
德國除了穩定房市的優惠低率還有透過家庭儲蓄的方式進行合同儲蓄的方式,
來降低銀行貸款的成數,另外還有對於租客相對保障的政策,也使得人民
對於買屋的慾望大為降低,進而減低炒房的熱度。
但是對台灣來說,政府的相對不可靠信,是不是有機會從民間改變呢?
現在的建商一推出建案,就是拚了命地打廣告,蓋豪華的接待中心,還有
請了一堆人路邊發傳單,有人計算過,平均投資了5萬塊的廣告費用在每個
客戶的身上。結果這樣下來,建商推了越多建案,帶來了更多的投資(ㄐㄧ)客。
而且台灣房子的設計普遍都是過度地強調美感又不實用,很多大樓老舊了之後,
其實沒有一直維護公共空間,也很可惜,加上超高的管理費。
我在國外看到許多的房子,尤其是新加坡,他們的私人住宅大樓,其實設計很簡單,
一、二樓的設計都是停車居多,沒有地下停車場的設計,加上不需要再請保全,但靠
門禁監視器來管理大樓的進出。另外所有的設計就是簡單乾淨,講求效率跟成本的控制。
不知道台灣是不是有這樣優良的建商,從合理的土地以及建設支出當中,只尋求固定的
利潤,另外講求實用簡單的設計,讓民眾可以買到合理價格的房屋。
另外不大做廣告,只從做出的口碑當中吸引買客,甚至可以利用一致性的設計,
重複的使用在每個建案當中,從中解決大多數人住的需求。
因為我在國外住過一陣子,我發現外國的房屋不會有太過繁複的設計,簡單乾淨
令人愉快的環境,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花費,而且大多數人住的需求,都集中在自己
擁有的空間裡面。台灣真的有這樣的建商嗎?還有這樣的建商能夠在台灣生存嗎?
歐,最後,我想建商應該改成建設公司,因為商這個字有點負面,無奸不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