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人以一個乘客受到騷擾的角度看,司機以迫害的角度看。也許司機先生平時也是一個溫和有禮服務態度良好的模範,站在他的角度這樣的熱血是在那個時刻不能不為的事。
認知療法說,我們很多情緒跟行為,往往受信念所驅動,讓A很生氣的事,可能B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因此如果個案具有不適應的行為,需要先了解他背後的信念是否合理。從司機先生的臉書來看,他的信念大概有以下幾個可能:
⊙更生人是綠色的。
⊙更生人到校園演講主題一定跟政治有關。
⊙更生人的企圖是不良的(髒手)。
⊙更生人是大人物。
上述四點對一般人來說,可能都有待商榷的部分。但對司機先生來說,前三點的的預設信念讓他直接下結論年輕學子必然會接收到不該接收的信息,在這件壞事發生前還有誰能阻止呢!只有他這個離場地最近的清明人士了!
而第四點,讓他和更生人在說話態度的重述上,仿如羅生門。
我們對某人的態度感受如何,受主觀詮釋的影響極大,與此人的過去經驗或自己預設的心理位置相對越低,越會覺得對方是厭惡、睥睨、趾高氣揚、瞧不起或是自己無力反抗、反駁……
因此,更生人覺得是不歡而散,司機先生覺得自己『委屈而小聲』,更生人覺得是『客訴』,司機先生覺得是『綠色恐怖及特權』,並且開始想像一連串跟綠島有關的故事……而事實上更生人並無任何指揮情治或法務單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