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課綱的爭議就是
在調整了這些文字之後
讓整個課綱變成大中國史綱
已經嚴重抹殺台灣的主體性,然而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
台灣的統獨問題一直干擾著生活的每一部分
以至於課綱,現在要微調的對於統派人士,是欣喜若狂認為言之鑿鑿
而對於注重台灣主體性的人,則會覺得裡面字字句句都是謊言
然而這些統獨爭議是否根本不應該出現於課本當中,而成為規範
因為統獨是社會問題,所以課本之中的東西也不該規範死
而應該給予一個方向然後讓學生老師自行蒐集史料然後學習探討,真相自然大白
柔性課綱
強調的精神是「民主多元」與「普世價值」
而非強調「文化根源」或「我者/他者之分」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應該是很適用的
但要實踐這樣的精神
國家就必須誠實面對所有難堪的過往。
唯有面對被遮掩的過去,才有可能定位現在的自己。
這裡有一份瑞士的歷史課綱,足以為台灣參考
人是歷史的動物。從過去到現在,人類在建構自己生存意義時,
一定會問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高中歷史應作為引導思考的學科。也就是說,歷史不應被視為線性時序發展過程裡,必然會
發生之事件的排列。歷史教學應清楚指出,與各種歷史處境相關的發展,是有開放的選擇性
歷史教學應該特別強調歷史的斷裂處、值得懷疑探討處、尚未釐清之處、對問題的討論還
有開放討論的空間。高中生應該學習的,是提問,而非只是回答問題。
僅列出「學習目標」(以學生應了解什麼或學會什麼為核心)
與必須包含的「主題及關鍵詞」,避免摻入有價值判斷的文字
在課綱編寫時,必須跳脫線性的時間限制(現在的歷史就是線性,大中國線性)
針對各大主題編寫,審視世界歷史脈絡,與普世價值做映證,不分本國外國史
總結來說,台灣的課綱應該是
1.學科的價值與定位明確,極重視「民主多元」、「人權關懷」等普世價值。
2.教學目標明確且具體,重視培養學生面對歷史的能力,
特別是「提出問題」、「多元思辯」、「分析」與「論述」等能力。
個人認為,現今的台灣教育課綱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而只有做到這一點,並且配套改變考試方式,這種史綱爭議才不會再現
在這種課綱之下,統與獨就會在討論時候出現,然後論證,而不會是規範死的
導致今天一堆人認為課綱有政治目的,或是課綱永遠不夠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