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M15 (半個鄉民)
2015-08-14 17:04:25台灣經濟在2000年左右,進入轉型期,以往的高經濟成長逐漸消失,社會風氣從高流動、
富創業冒險精神轉向對公司忠誠的日本式公司文化,而且在幾年內,許多傳統產業被迫遷
廠到中國或是東南亞國家。
此時,正值壯年的廠房幹部,約莫30到40歲之間,往往是處於父母逐漸老去,孩子慢慢長
大的階段,面臨家庭與經濟的重大抉擇,以過往的求職經驗,如果選擇家庭的人,在重新
尋求工作以及人生規劃的時候,面臨到高不成低不就,原來的職位是副廠長,公司提出的
外派優渥條件是廠長,但是離職後卻只有失業,如此衍生的中年危機。
在台灣這種現象出現在2000年左右,但是八年後的2008年以後,卻出現一種思潮,台灣普
遍經濟不景氣到處缺工的原因,歸咎於是「年輕人草莓」
不願意屈就低薪,高工時,苛刻的學經歷條件,職場的年齡歧視(草莓污名),甚至是更多
的無成長空間的打雜職位卻要求高學歷,自我積極進修的條件。
以現況來看,台灣青年的中年危機會時比以往少掉子女的因素,畢竟很多人餵飽自己只是
剛好,根本無力組織新家庭。
台灣七年級以後青年一進入社會就面臨莫名的「中年危機」,卻還要承受社會的究責。
有沒有中年危機也是年輕人的臭方面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