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co/9ZFes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有一個國家“挑起的重擔
”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最具說服力
的證據,來自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2007年,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10.1%。去年,這個比例下降到只有2.1%。
從歷史上來看,這樣的變化是非常大的。出現這一變化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鑒於出口增長疲弱,中國政府借助大規模刺激措施,即大量增加基礎設施投資,
轉向了“內需第一”的政策。總投資支出占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41%,升至2013年的47
%。因此,國內投資相對於國內儲蓄出現了上升,從而減少了資本賬戶凈流出。
其次,盡管出口不景氣,中國政府容忍了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實際上,世界其他地區的
貨幣相對人民幣都出現了貶值。換句話說,不斷升值的人民幣,加上相對較高的通脹率
(以國際標準衡量),使中國競爭力出現大幅下滑,而其他國家的競爭力上升。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明顯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成了世界的“最後的消費者”,而傳
統上這一角色更多是由美國扮演。隨著其他許多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
——開啟“大規模去杠桿”,北京方面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其他國家獲救了,但中國卻
負債纍纍——最明顯的是影子銀行迅速擴張所帶來的債務膨脹。
如果中國沒有扮演這樣的角色,世界面臨的危機可能要嚴重得多。
想象一下,如果中國沒有大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會怎樣?那麼,在金融危機後,大宗商
品價格就不會快速回升。許多新興國家會發現本國缺少出口收入,而且在某些情況下,
直接面臨著國際收支危機。
再想象一下,如果人民幣沒有大幅升值,結果又會怎樣?世界其他地區的貨幣就不會貶
值,許多國家的貨幣環境會比現在更加緊縮,結果是,全球通縮壓力將會比實際情況嚴
重得多。
所以說,中國充當了全球經濟的減震器,像一個沙袋,似乎能夠吸收那些本可能阻礙全
球增長的衰退沖擊。
然而,扮演沙袋角色使中國經濟變得脆弱。要證明這一點,一個簡單方法是觀察對中國
經濟增長的普遍預期的變化。自2010年以後,增長預期一開始就有點過高,而隨著人民
幣走強,這一趨勢變得穩固得令人擔憂。
不幸的是,中國承擔全球經濟“穩定器”的角色已經導致本國內部的不穩定:過熱的房
地產市場、負債大幅增加、股市過山車般暴漲暴跌,以及資本支出邊際回報率下降。因
此,中國央行在今年8月第二周採取的舉措——被解讀為要麼是大幅貶值的開始,要麼是
適度的市場導向調整——或許可以視為是中國要讓風險平衡從本國重新回到世界其他地
區的嘗試的一部分。
畢竟,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永遠充當減震器。過去十年的經歷表明瞭這一點:美國發生
了次貸危機,歐元區外圍國家接連遭遇主權債務危機,希臘最終陷入了一場不亞於“大
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經濟危機。
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中國的匯率調整舉措。中國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人民幣實際匯率
的進一步升值。容許人民幣繼續上行有可能會導致失衡,就好比歐元區外圍國家在2010
年至2012年歐元區危機爆發前幾年的情形一樣。
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可能需要一個新的減震器。許多人寄望於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然而
迄今為止,美國經濟增長並未顯著提速。此外,如果美聯儲(Fed)決定在年底前加息,美
國經濟充當減震器的能力可能打折扣。
另一種選擇是讓美元(而非美國經濟)扮演這種角色。中國或許並非有意向美聯儲發出
警告,但其中的警示意味卻很明顯:如果美聯儲選擇加息,再加上北京方面的“市場導
向”新態度,美元匯率很可能大幅攀升。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可能看到新興市場貨幣崩
潰,美國貨幣環境因匯率因素所致的緊縮,以及很快煙消雲散的美國經濟復蘇。從全球
角度來看,美聯儲保持貨幣政策不變更明智。
批評中國內部失衡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不考慮這些失衡在穩定全球經濟中的作用,那將
是大錯。中國現在解決其失衡問題無疑是明智的。然而,在中國這麼做的時候,全球其
他地區將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減震器。是否有經濟體可以擔此重任,現在還一點都不明顯
。
本文作者是匯豐銀行(HSBC)高級經濟顧問,著有《當金錢枯竭:西方富裕日子的終結》
(When the Money Runs Out)一書
譯者/何黎
媒體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