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推文串我想已經流於二分法了
#1LXxRjeI 這篇有列出當時的脈絡了
以劉的立場,被拱上去還陪打到沒有資源才撤已經算很ok了
回到空心柱的說法
他說他是抗日英雄
若以史學來講,不會用「英雄」這一個詞來下判斷
只會陳述說對某些人來說,xxx是英雄
再看看原po的說法
認為他烙跑
但是劉好歹也拿自己的兵去打過仗
打到沒有資源,清廷也不支持他,他這個異鄉人不撤是白癡嗎?
更何況太平天國之後,中國軍閥的雛形開始出現
一個將領有多少兵馬決定他說話的分量
中央只能招撫,卻無法完全控制
劉這樣子打,等於在憑空在消耗自己的實力
還有,如果對於120年前的乙未戰爭這段歷史有興趣的鄉民
也可以去翻翻當時候清廷、法國、日本、臺灣民主國之間來往的公文
會發現這其中有不少有趣的地方
清廷對於臺灣抗日活動的態度是很矛盾的
既希望臺灣這邊扯一下日本的後腿
又不希望臺灣以獨立的名義去抗日
當然當時候的抗日不一定是基於忠於清國的概念
也有的是鄉紳豪勇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也有的是國族情懷
我是認為反課綱的同時
也不要讓自己的史觀弄得像國民黨一樣
用概括性、國族主義式的思考只會顯得狹隘
研究歷史少一點以今非古
多一點設身處地
會讓自己看得更多
※ 引述《mouse0720 (凜月銘心)》之銘言:
: 昨天柱柱姊到新竹義民廟,
: 說義民爺犧牲很多生命抗日,用鮮血換來家鄉的安定平安
: 還說到抗日英雄劉永福、莫那魯道、余清芳等人,抵抗日本的侵略
: 說到劉永福 的確是有組織抗日,
: 但是日軍打到城下之前,自己就先繞跑回大陸。
: 劉永福真的是抗日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