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nkf (人一藍就腦殘 人一綠就GG)》之銘言:
: 科舉是統治者的政治工具 就像李世民說的 天下英才盡入吾殼矣
: 在古代讀書人就是貴族階級 這件事情一直到了宋朝才開始被打破
: 原PO批評說慢慢考科舉是傻瓜 當權貴才士王道
: 清朝滅亡有一大堆問題 但我一直認為 廢除科舉制度 是相當相當重要的
: 因為科舉很多很多問題 就像聯考一樣 但是至少他公平
: 他給了所有非權貴接級的中下人民 一個機會和一個希望
: 而教改之所以失敗 因為他摧毀了 這一個簡單的公平
拿中國古代的科舉跟現在的聯考類比,其實並不是很恰當的
尤其是說什麼科舉給中下階級人民一個管道,那更是大錯特錯
先看現代的聯考
很多人都說現在人人大學生、什麼大學生素質低落之類的,
但是換個角度來講,是整個年輕一代的平均教育水準大幅提高了
不要說多久以前,20年前就好
當時光是能念高中的人/能考上高中/念得起高中的人就比現在少太多了,
事實上念高中的人是已經相對少數人,
多數人念的是高職+五專,然後考大學的又從這些高中畢業生中考上30%。
也就是說20年前不管是念公立私立,只要是大學畢業生,
差不多就是同年齡中的前10%高學歷了。
對比今天來說,大學生的普及當然表示平均教育水準提高了。
至於古代中國,大家一直從洗腦教材中有一種錯誤想像,
例如科舉是一種社會流動就是太誇張的幻想。
識字在古代就已經是一種上層階級的象徵了,
所謂士農工商,因為士本身就是裡面最貴族的,因為完全沒有生產力/經濟價值。
農工商都是社會運作所必須,而讀書人不是,
讀書人是社會有多餘糧食餵養時才有的高級人口。
所有的識字、現今所謂的高等學術文化、藝術等等在古代都是貴族專屬的,
是社會的上層階級所壟斷的,在歐洲一度是教會跟莊園主,
而在中國就是由士太夫階級的少數人所壟斷,而跟社會的絕大多數人無多大關係。
社會上大多數人從來不在乎上面姓什麼的當皇帝,也聽不懂皇帝貴族們的官話,
只要風調雨順少天災就好,帝力於我何有哉。
至於這個識字的階層人數多少跟經濟好壞有關,但一直很少,古代也沒有國民教育。
民國初年時中國的識字率是1%,據信某些朝代曾達到5%左右,
但無論如何識字跟能夠念書的人就已經是社會上的精英了。
就算理論上只要你有念書就可以考科舉先不講其他限制,
有個經濟無虞、可以養一個不事生產的人口讓你唸書,
還要花錢買書、花錢去上學、花錢請老師,這些可都不是普通人能負擔的開銷。
想想看識字的讀書人已經這麼少,請個老師該有多貴?
所以先不說能不能考上科舉考上進士,
光是能識字念書,在古中國的社會就已經不是魯蛇了,至少有一定經濟能力。
從數據上說,在古代能識字就已經是前1%的精英,
比今天在台灣年薪百萬還要稀少跟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