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X9 (米魯國王)
2015-09-15 12:38:15承上 再度補充
假設台灣真的要衝刺英語世界國際排名的話
應該怎麼做?
1.減少國立大學部名額
撒大錢這麼久 台灣大學的排名並沒有明顯的起色
永遠都是卡在80左右跳動 這顯示問題並不是撒錢就可以解決的
台大的教育資源已經足夠多了
但就算是所謂的精英台大生
也很難在大一大二就貢獻論文產出
減少一半大學部人數 改採取大三申請轉學考試的方式(例如ivy)
減少老師的基礎課程教學行政負擔
這一來一往之間就會提昇排名
相對的也讓經費更聚焦在研究上而非行政
(有點無謂成本外包的感覺)
另一方面也鼓勵了社區以及教學型大學的發展與生存
2.大學合併
如上所述 台灣的大學人數的確都過少
例如央科師 也不過各一萬人
學校數目越多
在爭取研發經費時越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大學合併則讓經費集中運用
另一部份搭配(1)所述轉型成真正研究型大學
降低大學部人數 中研院化
3.改變學生人口分佈=增加研究即戰力
台灣越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學校 例如醫學院
國際排名普遍都很好
尤其是輔大 開設醫學院之後以往都在一千多排名
開設幾年的效應非常明顯 直接跳到七百多
例如長庚也是一例 是以醫學為主的綜合大學 排在四五百
例如陽明大學 學生只有四千人
因此利用這一點
在經過(2)減少大學部人數之後
加上大學合併效應 學校與老師所花的時間成本會最大化研究產出
基本上學生人數呈現倒金字塔分佈
一年級人數反而是最少的
這種作法相當於學生研究的密度是提高的
而高年級學生人口增加
推行全英文化教學討論發表也更容易
減少低年級銜接上的負擔
等同更接近香港或新加坡式的大學素質
基本上變相形成國家丟在研究型大學的錢
都是直接發揮在研究上而非行政 利用率提昇
高年級的TA人數也比較多 師生比也更高
基本上 這些做法是建立在拿到學碩博的人數都一樣的情況下
4.教學型大學與地區大學存在感強
這也會帶動大學考試的變革
由於頂尖只需要收少數頂尖學生 這些學生對研究本來就能有直接貢獻
大多數學生都來自一般綜合教學大學 (離家近?)
透過大三轉考或畢業申請進入研究型大學
(等於主要看院必修與專業科目,這也是為什麼老美看成績單last 60的概念)
因此大學考試學測化 不違反語文數理通識教育目標
一般大學的生活型態不至於對學校造成太大負擔 (推動社團活動..etc)
教學大學主要目標是大學前三年的共同以及基本專業養成
(微積分工數和一堆通識科目 總經...etc)
語文能力的銜接也是一大任務
就因為大學能供給的和目前實際的需求已經不符合資源分配的原則
少子化的情況下 這樣弄反而不需要花大錢多建社區大學 提供教育資源
同時解決大學倒閉問題 不影響當地生計
也給予緩衝期 思考興趣探索 篩選具備研究能力的學生
降低大學負擔
總而言之
利用名額調控和大學合併 制度上重新修改分配狀況
基本上就會緩解少子化大學招生問題
提高研究型大學產出 有效提高排名
減少不必要教學負擔/行政成本支出
註: 總量上並沒有減招,這些作法不改變現在老師數量
相同的老師數目,大學部減少教學負擔,就會提昇研究能力
師生比也上升
我強調的是 降低低年級學生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