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圈其實是最保守封閉的行業;人才斷層是台灣整體社會的問題,不是演藝圈的特產。
而事出必有因,以病理的角度來看,這場病最遠要朔及三四十年前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那個時代台灣錢太好賺,節目內容早已趨向單一,既然這些節目最容易吸引觀眾,幹
嘛砸錢、浪費時間去想其他種類的戲劇與節目? 惰性思考之下上至老闆,下至觀眾自然
沒有求新求變的想法,電視機前的觀眾就像是被眷養的豬每天歡天喜地的吃著餿水還感
謝主人。
二十幾年前,演藝圈染上流行性病毒,這個病毒叫做談話性節目,這種節目的興起是第
二個警訊。台灣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瓶頸,掌握資源的人變得更保守,自然會把錢投放
在容易回收的地方,而有什麼比談話性節目C/P更高的? 請幾個大牌藝人,發幾個通告藝
人談談自己的私處有多水嫩就完成了一集,嘻笑怒罵儼然成了創意的代名詞;插嘴、搶
話、斷章取義、消費少數族群早已成為常態。
因此某個談話性節目能撥放多年,不是這個節目有多優質,是它夠垃圾。
與日本漫畫花了好幾十年培養出一群固定觀眾、口味與劇情套路一樣的道理,台灣現在
的綜藝節目,正在收割過去餵養民眾所產生的收視慣性。思想、美感都可以靠教育、文
化霸凌與疲勞轟炸培養了,你以為你所想看的東西是你所想看的?
時間回到現代。繁榮、興盛的台灣早已走下坡,大老闆們當然只會聘請已經有名聲、老
牌的藝人來主持這些垃圾節目。B電視台看到A電視台的節目這麼紅自然會爭相模仿,因
為「抄襲只是看你敢不敢」而已。於是節目類型走向單一,內容創意靠抄襲,整個環境
瀰漫著相同的氣氛下,有誰敢期望自己提出的創意會被接納? 反觀外國的某些節目與脫
口秀藝人,已從早年的耍憨扮蠢博君一笑,發展成用民眾忽略或視而不見的社會議題為
題材的喜劇節目。
結果,理應最具創意的演藝圈成了台灣最保守的行業;內容應該因地小人稠而爭相鬥
豔、百花齊放的演藝界成了一攤死水。而相同的病毒早已在日本動漫界、美國好萊塢
等地傳染,也早有先知提出警訊,只是沒人鳥,因為他們忙著賺錢,誰管你什麼遠見
與未來。
沒有遠見、缺乏膽識、早已失去的轉型契機、新人永遠沒有舞台與空間才是台灣整體
的病因,相同的病毒早已在台灣職場上肆虐多年了。
人才斷層? 少自以為是了,演藝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