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戲院初看《帝國毀滅》時,沒什麼感覺...後來網路上有一堆戲謔改編,
也只是莞爾...對於國際社會上「德國比日本深刻反省戰爭」的印象,也沒具體認識...
直到前陣子,在MOD重新細看《帝國毀滅》後,才有具體的認識、感嘆德國自省之深刻:
(尤其是和具代表性的《永遠の0》與《キャタピラー(慾蟲)》相比後...)
首先,《帝國毀滅》不是單純看納粹中樞最後的穴居歲月那麼簡單;在德國,這種主流
電影中(PS.以該片的德國觀影人數與台灣票價而言,在台灣形同首月票房即達十餘億!)
,也能通篇反覆提示一個淺顯、但在日本電影中幾乎看不到歷史事實:
「當時多數的德國人民選擇支持納粹、選擇侵略與屠殺!」
(台式翻譯:國家會走向毀滅,大家都推了一把!)
在日本主流影視作品中,絕難看到「是日本人民支持大東亞戰爭才走向毀滅」的自省;
傾右作品中,主流的《永遠の0》算是較有檢討戰爭問題的,但仍停留在日本社會主流的
"當時不得已的奮戰,是為了保護家人blahblah"這種自我合理化的鴕鳥思維...
傾左作品中,《キャタピラー(慾蟲)》算是驚世駭俗的了,導演接獲天誅警告不意外;
然而在勇於檢討皇國皇軍的同時,還是沒檢討到當時多數日本人民對戰爭的支持問題。
《帝國毀滅》最畫龍點睛、撼動人心的,就是女主角本尊晚年時的訪談...起初她和現在
多數日本人一樣,因屬"年輕追隨者"(法律上無罪)而度過了很長一段將罪責自我合理化
的劫後生涯...直到有一天看到蘇菲‧蕭爾的紀念雕像,震驚到同樣年輕的彼此,當她為
德國與正義犧牲的那年,恰為自己開始為希特勒打字的那年...她才開始正視道德責任:
「年輕不是藉口」
(台式翻譯:我也推了一把!)
這就是英美片商涉及納粹議題時,所拍不出來的自省;冷戰開始後,英美主流影視雖慣
於切割德日侵略行為與其人民對戰爭的支持,但德國選擇了自省、日本則因循切割...
在日本主流影視作品中,絕對看不到這樣深刻的反省,這是囿於其社會文化與教育使然;
所以具體而言,若以日本當今的社會氛圍,要走完德國過去幾十年來的反省歷程,還要
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會受當今的日俄中韓領土紛爭影響,而停止反省。
坦白說,本系列文皆他國事務~少數知識菁英(如大江健三郎等)雖早覺悟,但對日本社會
與文明整體而言,是其自身的損失而已;只要美國繼續箝制日本(安保條約=雙面刃),
亞洲各國是不必擔心日本的再走回軍國,不會反省也真的就他家的事......
最後的八卦是,德國在戰後永遠失去普魯士,而今當地已完全波蘭化;
這慘痛代價的概念,大概就像日本割讓奈良、京都給朝鮮或中國那麼嚴重...
Btw,所以領有資源豐富的普魯士後之波蘭,在民主資本化後是長期潛力看漲的歐陸大國
,GDP目前只是小勝台灣,將來可能追上南韓...在台灣,注意到這點的人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