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個契機
過去填鴨與義務教育資源少 做不到的事情
現在有機會做了
1.常態/能力分班 有好有壞-> 課程精緻 自由選修化
2.與地區與大學資源整合合作
3.上課時數微調
改成類似大學選課制度 其實就是走向美國高中的自由選課制度
但美國高中有四年 台灣只有三年 不過也夠了
國中是全部都必修也不留級的嘛 現在目標就是要縮短課時
然後英文時間增加
高中呢
ex:
數學A 補救教學 不記入成績
例如數學B 1 2 3 4 基礎 進度比較慢 並且複習
計算成績時 期末gpa最高3.5分
數學C 1 2 3 4 中級 正常進度 畢業成績 最高gpa 4 就是多0.5起計
數學D 高級數學班 教高級代數幾何 或教微積分
A是銜接教育 轉學生 外籍生
B和C是畢業最低要求 分數對推甄有差
D如果你想考大學推甄有利 尤其是數學系物理系之類
你如果不想搞明星高中 想搞常態化 又不希望不想唸書的人不要去亂 拖垮整體進度
又想適性發展 不要浪費大家時間
這樣強者會越強 弱者會尋找探索適合的興趣發展
開放高中生 可以申請許可 去修社區大學與一般大學的通識教育學分
難度認定部份與領域部份由學校或教育部局處認定 或由大學承認
高中師資不足不一定要自己硬開 可以合作
想碰敏感議題可以去大學修課 老師講課不被高中教育單位管治 自願修的
現在高中已經有部份的選修空間了(少數?)
高一上不計成績
高三上修完 秋 考學測 拿到的成績 可作為各系所要求門檻
高三修高等銜接課程 或修職業性質課程 修大學通識
只要學分夠畢業就好了
然後去申請大學 根據修課背景篩人錄取 這樣就有鑑別能力了
不需要在那邊抱怨或又想改回聯考制度 又在那邊多錢入學
教授也不用抱怨根本不知道要根據什麼錄取學生
因為制式化教育根本沒有自由差異化的空間啊
寒假申請完 春 考指考 最多選考幾科 然後二次申請學校
然後畢業
就近修大學學分 並且該大學承認抵免 也有助於地區學校留下好學生
少修兩三科的誘因也是不小
地區資源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現在有電腦選課系統應該要辦容易得多了
不趁現在把當初沒做完的事情做完 還要等啥時候
教改只有改一半而已 當初目標明明就是要走向自由選課化
改一半當然就不如聯考啊
但是發達國家還搞聯考升學主義 其實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