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ETtoday
2.完整新聞標題:
緬懷乙未戰爭的英靈 馬英九:台灣抗戰比大陸早42年
3.完整新聞內文:
http://static.ettoday.net/images/1367/d1367857.jpg
▲馬英九為六堆忠義祠揭牌,並重新正名「忠義亭」。(圖/翻攝自馬英九臉書,下同。
)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總統馬英九18日前往屏東的六堆忠義祠揭牌,並重新正名為忠義亭,他19日在臉書上談到
乙未戰爭,除了緬懷先民們為了保家衛土奮不顧身犧牲的精神,也說:「從全台激烈的乙
未抗日中可以看到,台灣的抗戰比大陸早42年」
馬英九提到,六堆忠義祠源於清康熙60年,六堆團練協助平定朱一貴起事,清廷興建了「
西勢忠義亭」奉祀在戰亂中犧牲的英靈 ,距今已有將近300年的歷史,而忠義祠內同時也
供奉在乙未戰爭中犧牲的六堆客家先烈。
然而,乙未戰爭之所以爆發,主要是因西元1895年清廷被迫割臺,日軍在接收台灣的過程
中,遭受各地激烈抵抗,尤其以南部地區的客家六堆義勇軍最具規模,馬英九說明,在此
發生的「步月樓之役」、「火燒庄之役」死傷最為慘重,而「步月樓之役」就發生在領導
者為蕭光明家的書房「步月樓」,他的宅邸現今則為屏東的三級古蹟「蕭家大院」,牆上
現在仍可見當初抗戰的斑斑彈痕,像在告訴後人那段血淚歷史。
今年適逢乙未戰爭120週年,馬英九說,從激烈的乙未抗日中可以看到,台灣人的抗戰比
大陸早了42年(1895 vs.1937),儘管不敵日軍的戰力,但為了保家衛土,即使面對日軍
的「無差別殲滅」及「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戰略,先民們仍奮不顧身拋頭顱灑
熱血,為了讓國人更了解這段歷史,客委會才因此在屏東六堆文化園區舉辦「義起雲勇—
乙未戰爭二甲子特展」,以插畫搭配情境佈置,重現當年戰爭場景及義勇軍英勇作戰的感
人故事。
最後,馬英九認為,六堆忠義祠大殿掛的3個匾額也相當吸引他,其中包括蔣中正總統送
的「民族正氣」 、前立法院長張道藩送的「氣塞蒼冥」, 前司法院長王寵惠送的「炳若日
星]。
馬英九指出,在民國時代,王寵惠是著名的法學家與外交家,曾任常設國際法院的法官,
抗戰時期擔任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的秘書長,曾陪同蔣委員長出席1943年11月的「開羅會
議」,王寵惠曾為了《開羅宣言》草案中列舉「日本應該將竊自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四省
、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一事,與英國代表賈德幹(Alexander Cadogan,英國外交部
次長)激辯。
在激辯的過程中,賈德幹認為不需列舉,只要求日本放棄即可,但王寵惠認為,日本侵占
中國領土甚多,如果不具體規定戰後歸還中國,外界肯定會很迷惑,且會引發爭論與荒謬
猜測,因此堅決主張保留原文字,最後美國代表哈理曼(Averell Harriman,美國當時駐
蘇聯大使)也表示支持王寵惠的言論,這也讓馬英九佩服,王寵惠在外交戰場上對於光復
台灣的貢獻不容小覷。
http://static.ettoday.net/images/1367/d1367858.jpg
▲王寵惠送的「炳若日星」匾額。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019/582475.htm
5.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