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10A (殲十)》之銘言:
: 德國一直都是台灣地區學習的對象
: 舉例而言
: 德國能源逐步走向減核多使用綠能等再生能源
: 為什麼德國能 台灣地區不能?
: 除此之外
: 德國的機械世界有名 為什麼台灣地區也有機械業 卻打不過德國
: 為什麼德國能 台灣地區不能?
: 還有德國的文化這麼發達 台灣地區卻發展不起來 德國能 台灣為什麼不能
: 再來就是德國當年分裂 跟咱中國一樣 分裂成大陸跟台灣
: 但是兩邊德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 要讓偉大的祖國統一
: 而這個夢想也達成了使得兩德統一成一個偉大的國家
: 可是台灣地區人民卻沒有這樣的胸襟 缺乏認同
: 讓台灣地區像當年德國統一一樣回歸中國 跟祖國大陸統一成為一個偉大國家
: 德國能 為什麼台灣不能?
鄉民的心態很奇怪,為什麼台灣一定要跟德國比?
殊不知,德國跟台灣的民族性其實差異很大嗎?
我們就以兩個民族的口頭禪來說好了
台灣人的口頭禪是「你吃飽了嗎?」
這不管是用中文、閩南語還是客家話都一樣
至於德國人呢? 德國人的口頭禪是
「Alles in Ordnung?」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就是
「一切都在秩序之中嗎?」
這樣不同的民族性,造成了台灣人不可能跟德國人一樣
主要在於台灣人重視飯碗,先求自己有飯吃
德國人則是秩序高於一切對萬事萬物井然有序
造成了德國人一切實事求是的一板一眼個性
所以你去看德國人要做生意做事情
會分析市場需求、技術支援、成本負擔、風險管理
如此繁雜的數據去做出分析,然後再告訴你
這個市場有沒有投資的價值
至於台灣人呢? 很多事情都是依據
陳水扁前總統的銘言「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覺得這好像是有前景的東西
就貿然下去做了,而沒有去做出該做的風險評估
這就是台灣人願意做事的動力
這樣子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
德國人做事情總是追求97分、98分、99分、100分的完美
台灣人做事情則是徘徊57分、58分、59分、60分的及格爭執
只因為德國人是個實事求是的民族
台灣人做事則是為了求飯碗,會看上級的臉色的
不過這也不能怪台灣人,這是台灣的社會使然
如果在台灣什麼事情都是使用德國人那一套去做的話
那很多事情得到的答案往往會是:
「台灣沒有那麼大的市場去支撐」
「台灣不需要去做這樣子的事情」
到最後就是大家都不做事,變成死寂的社會
只因為台灣是一個很難接受高價精緻的市場
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想要便宜吃到飽阿
我只能這樣子說,很多台灣的文創、演藝、遊戲等事業
都是在一開始抱持著「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想法
才會願意投資下去做,至於能否回的了本
那又是未來進行式的事情了
不這樣子,台灣人根本就不會去做事
台灣人根本就不會去學習任何事物阿
台灣是一個「隨遇而安,堪用即可」的民族思想
你怎麼期望台灣人會有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呢?
還有,不要太羨慕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國家
歐洲國家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
其實在這一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後
以德國為主的歐洲主要國家
幾乎都是使用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樽節政策
刪減掉許多歐洲國家原本擁有的社會福利
這樣的事情在台灣,肯定會讓執政者丟掉政權
全民健保就是陷入這樣的僵局,讓很多執政者投鼠忌器
不要羨慕歐洲人薪水高台灣薪水太低
人家高薪的代價是炒魷魚完全不留情
你中年失業是你家的事,國家不會同情你
不會像台灣至少還有個無薪假,等景氣回溫再回來工作
太多需要養家扛貸款的中年人沒頭路
足以讓台灣的執政者丟掉政權的
低薪有低薪的偏安,高薪有高薪的代價
德國沒有比較好,台灣沒有比較差
而且,現階段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國家
很多都已經漸漸落實完全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可是這樣的概念在台灣其實很難實施
因為多數台灣人,都認為多花錢不應該
真的在台灣完完全全落實使用者付費
下場就是經濟大蕭條,死寂的台灣
當然啦,台灣去學習其他國家不完全是個壞事
只是這個前提必須要先去了解
人家執行該項政策的意義哪裡
畢竟如德國這類國家,於執行政策上
是會仔細思考周全性的配套措施的
如果讓台灣的執政者完全單獨思考
很容易出現很多驚世駭俗的思想阿
對台灣人民而言,絕對不是好事
以上,敝人只想講到這邊
剩下的留給各位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