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龐建國:兩張王牌 朱立倫贏的策略
旺報28日刊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評論專文,全文如下:
「柱下朱上」雖然穩住了國民黨的盤勢,但是,大多數的人仍不看好朱立倫的選情,認為蔡英文或許不再能夠「躺著選」,朱立倫想要翻盤,卻不容易。誠然,「英倫之戰」目前仍是一面倒的格局,然而,朱立倫真的沒有勝選的機會嗎?他可以有哪些贏的策略
朱立倫已經向蔡英文下戰帖,要求辯論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並且向蔡英文提出質疑,要求她回答,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如何維持兩岸現狀?這的確是一個朱立倫可以善用,而蔡英文比較難招架的議題,朱立倫當然不能放過。不過,除了兩岸關係之外,朱立倫其實還有一個需要多著墨的議題,就是他主張憲政體制應該朝內閣制方向推進。
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原先是偏向內閣制的設計,行政院長的任命需要立法院同意,總統發布命令需要行政院長副署。可是,李登輝為了集權,透過修憲,把這個體制改成了半總統乃至於大總統制,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這種權責不符的制度安排,除了不符合憲政原理之外,也在實際執行上造成了總統擅權和政府失能。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我們看到總統不僅對國防、外交、和兩岸的人事與政策大權一把抓,而且透過掌控行政院長的去留,影響到整個行政部門的用人與決策。但是,卻不必面對立法院的質詢,不必為政策的良窳和施政的成敗直接負責。行政院長可以像走馬燈似地換人,總統卻高高在上穩坐釣魚台。
其實,內閣制比總統制要權責相符,而且較容易處理憲政僵局和政府失能,已經是學術界的常識。世界上大多數的民主先進國家都採用內閣制,即使是法國的半總統制也建立了國會多數黨組閣的慣例。典型總統制的美國,能幹如歐巴馬,碰到了反對黨居多數的國會,也是吃盡苦頭,重大政策一波三折,行政機構幾次面臨關門困境。倒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選擇了總統制,主要原因無它,領導人想要集權罷了。
所以,從參選國民黨主席到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朱立倫都旗幟鮮明地主張內閣制,就國家長治久安的立意來說,是一種深謀遠慮的看法,應該在這次的選舉中,成為主要的選戰議題,所有的參選人,都應該要表態。
選舉涉及的面向很多,但是,議題的設定絕對是主軸之一。社會公平正義和年輕世代未來等等議題固然重要,但是,論述上會形成一人一把號的多重選擇題。接不接受「九二共識」和贊不贊成內閣制,則是黑白分明的是非題,只要操作得當,可否之間,沒有太多讓對手迴避的餘地。朱立倫應該在其中找到贏的策略,突顯蔡英文的空心不實和想要抓權。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docid=10342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