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心中一直有些看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Lemon car theory?
1970年,31歲的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發表了《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
機制》的論文,成為研究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最經典文獻之一,開創了逆向選擇理論的先河
。他憑著該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
對稱信息學"的基礎。在論文里,阿克爾洛夫首次提出了“檸檬市場”的概念(檸檬一詞
在美國俚語中意思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現在“檸檬”已成為每位經濟學家最為
熟知的一個隱喻。
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
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
學中的逆向選擇。阿克羅夫在其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中
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車市場,顯然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
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肯定不會相信賣者的話,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買者惟一
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買者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願
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萎
縮。
檸檬市場的存在是由於交易一方並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
格來判斷平均質量,由於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願意付出平均價格。由於商品有好
有壞,對於平均價格來說,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虧,提供壞商品的便得益。於是好商
品便會逐步退出市場。由於平均質量有因此下降,於是平均價格也會下降,真實價值處於
平均價格以上的商品也逐漸退出市場,最後就只剩下壞商品。在這個情況下,消費者便會
認為市場上的商品都是壞的,就算面對一件價格較高的好商品,都會持懷疑態度,為了避
免被騙,最後還是選擇壞商品。這就是檸檬市場的表現。
以上取自中文wiki
簡單說,就是只因為訊息不對稱,買方怕買到爛車,所以只願意出低價,以免吃虧,
造成好車無法賣到好價錢,只好退出二手車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我認為目前台灣的人力市場也是類似的狀況,以前是個學歷至上的社會,
有一個稱為"學校"的第三方認證, 認證這個人學生時代是有一定能力的
可能是專業能力,可能是能認真學習的能力, 或是做報告研究跟表達的,有了這樣的認證
雇主除了有一個明確的評斷標準外,求職者也比較潔身自愛,覺得不能打壞自己學校招牌
但是社會變遷,教育普及,學店開一大堆,還可以去國外洗學歷,這樣的認證已經不能夠
再適用,教育普及的結果雖然使大家都能夠有更多管道跟資源跟學習,卻沒有一個有效的
驗證機制.
先前政府22k的制度只是一個契機跟引爆點,他讓許多公司行號可以免費雇用沒有經驗
或相關學歷或認證的人力來使用,讓許多雇主發現,原來用22k也可以徵到人,而且或許
成果沒有並差多少,發現從沒有認證的二手車之中,也能夠從不懂行情的車主那裏淘到
一台8成新的賓利。
這結果造就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沒有一個有效的第三方認證機制,雇主必須去從全部看起
來都差不多一樣的人力市場去自己淘寶,他當然都是開低新一個個試,試到好車沒問題他當
然也不會主動幫你大幅加薪,頂多加個1~4k意思意思,使得人力市場普遍低薪,增加高級人才
外移的推力,雇主更認為剩下來的人都是外移不了的人,再談判籌碼上吃定你。
除了買方的資訊不對稱外,賣方的資訊也是大大的不對稱,求職者對業內的理解,當然
不會比雇主來得高,或許其實他的行情應是是50k,買方會騙求職者說這樣的人才市場很多,
說你只值40k,你不上當沒關係,後面他繼續應徵,應徵到就是他的勝利,最常見的談判策略
就是公司故意不開價,就先問你期望薪資,如果你的期望低於他的期望,他就會給你那個期望
,如果高於他就酸你眼高手低不懂行情之類的。
我認為台灣如果在工會組織上能夠更發達的話,由工會來做一個公正的第三方認證,或許
可能會是個可行的解決手段之一。 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