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看槍砲、病菌與鋼鐵,板上很多人推這本
: 裡面就有講到,適合人類豢養的食用哺乳動物有幾種條件
: 1.飲食習慣
: 基本上一定要是草食,即使是雜食也會以餵食植物為主
: 大家國中有學過能量金字塔的概念,每經過一層食物鏈只有10%能量轉換成肉
: 一樣100%的草食飼料,養草食跟養肉食方別能轉換10%和1%
: 2.發育速率
: 很多不凶猛的草食動物就是長得太慢,才不會被養來吃掉
: 3.人工環境下無法繁殖
: 很多動物會有特殊的地域習性,太密集的狀況下沒有辦法繁殖
: 或是像人類一樣,不喜歡在其他個體旁邊%%%
: 4.凶殘
: 不用多講吧,像河馬、水牛也是草食,但太凶猛
: 斑馬的性情也比普通馬凶猛很多
: 5.恐慌性
: 像蹬羚一緊張就可以跳個9公尺高,跑到時速80公里
: 養在籠子裡不跑出去也會撞死在裡面
: 6.社群結構
: 有些動物天生就是獨行一隻一隻,像貓就是
: 適合豢養的動物,必須要有天生的階級制度,然後人類進入成為最高級
: 那我們來看貓狗為什麼不適合食用
: 貓:
: 1.獨行性
: 2.肉食
: 3.警戒心不低
: 4.換肉率不高?(再肥的貓不過加菲貓)
: 狗:
: 特殊狀況
: 大部分古文明都不會食用狗肉,因為養狗主要的用途就是捕獵和武裝用途
: 這種狀況就很像中國傳統農家不吃牛肉的概念
: 人類很少會因為先天的習慣不同而對動植物有不同的適應性,舉個例子
: 北美洲的馬在人類進入時就滅絕了,所以印地安人沒有馬
: 但是印第安人在18世紀騎射作戰的能力往往比歐洲人還要厲害
: 又比方說,原產於美洲,15世紀後才帶來的作物(番茄、馬鈴薯),也是台灣的常見農作物
: 所以說在用途上做出的區別,正是人類鮮少吃狗肉的原因
: 古文明其實也不是沒有吃狗肉的文化,像是阿茲特克、玻里尼西亞和古中國
: 這兩個地方都是缺乏牛雞豬羊,或在肉類極度缺乏下,才會選擇吃狗肉
: 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也不會針對狗的食用性做育種
: 現在很多人類的動植物農產品都是人擇育種了幾千年的結果
: 很多生物在農業之始的時候跟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太一樣,而且和天擇方向大相逕庭
: 像小麥的始祖,麥穗會掉到地上,很不方便,後來突變出不會掉的,人類才開始農業發展
: 我們也知道,狗是從野狼演化而成,當時人類自然會選擇養來捕獵
: 就像你今天看到狼你也不會想養他來吃,是一樣的道理
: 雖然狗大部分消化道都對肉食最佳化,其實狗是可以吃素的,狗是雜食性
: 阿茲特克一般是用草、穀物和廚餘餵狗
: 不過這也是為什麼不適合當食用動物的原因,比狗好的替代品多的是
: 並不是反對吃狗肉,只是最近看書剛好有看到
: 講一下為什麼吃狗肉並不是一個普遍的文化
這篇還蠻同意的
但是在漢文化上(中國南方)
一直都有吃狗肉的
台灣也不例外
但近代卻突然不吃,甚至普遍感到噁心、不快
違法販賣甚至會受法律制裁
說到底
就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所以更值得討論的
應該是為什麼西方文化能夠強烈的影響我們的文化
而不是譴責吃狗的文化是有問題的
文化並沒有優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