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完整新聞標題:
讀者看新聞,口嫌體正直:我們知道苦瓜對身體好,但還是忍不住大啖薯條
3.完整新聞內文:
媒體失靈的問題無人不知,隨意看看網路、報紙、電視新聞,沒有人不嘆息搖頭的,前陣
子在臉書上也有一股要求媒體刊登「有意義的新聞」的浪潮。網路世代的讀者不斷的抨擊
、不斷的感嘆媒體的墮落。然而事實上,新聞的選擇對以廣告為生的媒體方而言,很現實
也很兩難。
其實只要稍微調查一下,即可了解現今網路新聞點閱率的走勢。
以下是9月7日晚間,針對三個電子報的臉書粉絲頁當日轉貼的新聞所做的點閱率前5名調
查:
2014.09.07 蘋果日報點閱概率
2014.09.07 中時電子報點閱概率
2014.09.07 ETToday熱門排行
而根據在自由時報任職的友人得到的數據,8/31至9/7(請注意,這份數據並非單日,而
是單週)點閱率最高的前5則新聞則是:
自由時報單週點閱率
以上數據,可以大略看出各家媒體主打新聞的獨特個性,還有不同媒體間讀者的不同口味
與偏好。但最重要的是,從統計中可以得知閱聽人偏好的內容大多仍是以腥羶色、八卦閒
聊或聳動的新聞內容為主,幾乎難以見到國際新聞等類型的文章上榜,行為與其所譴責的
媒體呈現諷刺的相反狀況(當然了,餿水油事件是一個閱聽人必要注目的新聞)。
在統計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電子報在粉絲頁上所發布的貼文,雖然產量不多,但其實也不
乏一些國際、政策、科普等實用的文章,然而點閱率卻奇差無比。以中時電子報為例,九
月七日的新聞〈立院開議 經部主推3法案〉,涉及到服貿相關政策法案,點閱率居然僅有
600多,與第一名的〈黑道以暴制暴 男子被剁手掌〉相差了近兩百倍,更遑論國際報導
的熱度了。
媒體的收入來自於廣告(網站點閱),收入的多寡直接決定自點閱率的多寡,這樣的商業
模式是相互影響、即時調整的。媒體統計閱聽人的行為偏好,以數據作出策略調整。若閱
聽人的行為偏好始終是他們口中所謂「沒營養的新聞」,而所謂「有營養的新聞」點閱率
卻始終無任何起色,靠點閱率吃飯的媒體該如何選擇?閱聽人所要求的內容,對媒體來說
真的能轉化成生存的條件嗎?目前來說,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但媒體失靈的問題,絕對不會是「媒體本身」和「閱聽人」二選一的題目。
某些傳統媒體在數位時代開展的過程中急於站穩一席之地,不顧內容與媒體責任而一味迎
合大眾口味;某主流媒體更是只顧商業利益而不顧媒體道德,已經擁有巨量點閱率,卻還
不斷下放點閱的業績壓力給員工(我要特別強調這點);而多數的主流媒體也不願花成本
去製作高質量的新聞,網路上道聽塗說的資訊隨手胡亂採用。
但讀者真的是不願意去閱讀「有內容的新聞」嗎?還是媒體本身並未養成讀者閱讀此類新
聞的習慣?抑或是這類新聞的質量都十分差勁,所以才導致點閱率低落呢?
以閱聽人方面來說,儘管「會看不一定喜歡」、雖然說「我想看的是有意義的新聞」,但
在行為記錄上,閱聽人的確是不夠喜歡「有內容的新聞」。大多數的閱聽人願意花時間、
花力氣點擊女優、小模的八卦和脫衣新聞,也不願意點擊一篇花了比劣質新聞多好幾倍時
間所寫出的優質報導。
但讀者的實際行為才是數據,也才是利益來源。隨著對劣質新聞的讚數、分享數、點閱率
,甚至是負面的譴責不斷攀升,這類新聞的能見度只會越來越高,剩餘點閱率低下的新聞
也只能敬陪末座,乏人問津,造成了現今產量與質量都令人憐憫的景況。
以媒體演化至今的結果來看,這結果絕對不是單方面造成,而是雙方都有責任。媒體不應
如此見錢眼開,應該多想想自己所背負的社會責任。媒體資訊的傳播也是教育的一環,你
們真的要用色情、八卦和暴力畫面教育民眾,誤民誤國嗎?
讀者可不可以在讚完辣妹爆乳之後,也不吝給優質新聞按一個讚?即使我們影響力微小,
但一個讚、一個點閱都能以最直接的形式改變我們的社會。群起砲轟不值一提的新聞只會
導致更多產出,多花點時間看看你們要求的內容吧,這才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若非雙方都有意覺醒改變,媒體失靈的窘境將永遠存在。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71965/
5.備註:
請直接點連結看統計圖。
這現象我們都知道,但有解嗎?
所以罵記者罵政府有意義嗎? 他們只是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