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urais1127 (Ziggssss)》之銘言:
: 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
: 其中有不少博大精深的民族性和獨立的文化,
: 我們從小對於這些就有不少的記憶,
: 不論是教育上或是各種風俗活動上。
: 但很難過的是,
: 中華民族好像是是最好操控的名詞。
: 例如:
: 某人對外說兩岸同屬一中的共識。
: 結果某天被媒體、民意追殺,
: 就臨時狡辯說"一中"指的是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
: 以上就是一種操控的例子。
: 有沒有中華民族的八卦?
https://goo.gl/6Jk2Oy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莫那魯道
周婉窈
出處:《財訊》376期(2011/07/07),財訊專欄,頁70-72。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是這幾年經常出現在某類主流媒體的關鍵詞,莫那魯道
則是今年夏天未演先轟動的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主人翁。這三個詞有何關係
?當然有,但實際上也可以說沒有。讓我們來釐清其間的虛實。
為什麼說有呢?1973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撰寫的〈抗日烈士莫那魯道傳略〉這麼說:
我政府為畛念莫那魯道烈士,轟轟烈烈抗日之精神以及堅貞不屈民族之志節,……恭
迎靈骨,禮葬於其故鄉,使忠魂英魄,有所憑依。亦足以彰我中華民族之精神,……
。
這裡寫著:莫那魯道的抗日事蹟「足以彰我中華民族之精神」,而且一直到1990年還
被南投縣仁愛鄉公所出版的《碧血英風:霧社抗日事件六十週年紀念》所轉錄呢。白
紙黑字,其命維新。
※梁啟超一九○二年創造物
為什麼說沒有呢?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約在距今六千年前從華南一帶遷移到臺
灣;兩千多年後,以黃河中游為祖源地的華夏族群才逐漸出現在歷史舞臺。時間空間
兩不相干。至於和「華夏」似同而異的「中華民族」這個詞語,則更是晚起。
「中華民族」是1902年由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兼政治家梁啟超所鑄造的新語詞。讀者讀
到這裡,可能要感到不可思議──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很自然地」相信中華民族自古
就存在,怎麼可能是新創的呢?實際上就是如此。二十世紀初梁啟超流亡日本,他發
現自己的國家只有朝代名(如漢、唐、宋、明),沒有貫通不同時代的正式國名,於
是主張採用約定俗成的詞語,稱她為「中國」或「中華」。那麼,構成這個國家的人
群又如何稱呼呢?日本人將英文「nation」譯為「民族」,梁啟超於是拿來和「中國
」湊合在一起,在1901年鑄造出「中國民族」一詞,內容指漢族。1902年梁啟超以「
中華」替代中國,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也還是指漢族。如所周知,孫文早年
提倡革命,呼籲「驅逐撻虜,恢復中華」,就是要推翻滿清王朝,恢復漢族的國家。
※繼承清帝國的「新帝國」
但是,清朝是帝國。所謂帝國,通常具有兩大要素,其一,統治集團(或族群)支配
異民族;其次,統治領域廣大。推翻滿清之後,漢族要不要這個廣域?要不要繼續支
配其他異民族?顯然要,所以後來孫文重新定義「中華民族」,變成包括「漢、滿、
蒙、回、藏」五族。講白一點,就是要解決「民國」如何繼承「帝國」領土及其轄下
各異民族的問題。這樣講可能還不夠明白,讓我們換個角度想。假設明朝沒被滿人征
服,那麼中國從王朝轉變為「民國」,就是從漢人王朝直接跳接到民國。若是這樣,
會有何不同?
首先,今天「新中國」的領土大概就和明朝差不多,也就是漢人傳統居住的區域加上
西南非漢民族的地區(不包括臺灣!)。這樣的領土比清朝小很多,約小三分之二!
清朝多出來的版圖,除了滿人的原居地,其他是清政權在十七、十八世紀征服的非漢
地區,透過理藩院統轄,絕不許漢人參與。(當時那種統轄很鬆散,和近代集權國家
無孔不入的統制天差地別。)其次,上述這些非漢地區的民族(西藏、蒙古、新疆諸
民族),除了少數例外,本來就不曾為中國漢人王朝所統治,當然就不會被包括在「
新中國」的版圖內。西藏(圖博)、新疆諸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如果
中華民國(及其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明朝版圖,那麼就不會有今天西藏、新疆
等問題,半世紀以上還解決不了。今天中國的問題出在,在民族主義盛行的二十世紀
下半葉以及本世紀初,仍想以武力維持滿清帝國的領域並支配原帝國架構下的異民族
。就此而言,中國的統治是繼承滿清王朝的現代版帝國。亞洲大陸的真正和平可能要
等到民國或共和國放棄帝國,或是帝國被迫成為道地的民國吧。
※真的有「中華民族」嗎?
今天臺、中當權者的「中華民族」都採用孫文後來的「再定義」,也就是包括舊清帝
國轄下的諸非漢民族。但真有這樣一個「中華民族」嗎?讀者 諸 君,如果您試圖用
英文來理解,就會發現癥結所在。「中華」的英文翻譯是「Chinese」(似無別的譯
法),它可以作為「中國」那個國家的形容詞,凡在中國管轄範圍內的事物都可以冠
以「Chinese」,例如「中國的鐵路系統」、「中國的藝術家艾未未」;但若用來指
稱特定人群時,就卡住了,沒有人能稱西藏人∕圖博人(Tibetans)、維吾爾人(
Uighurs)、蒙古人(Mongols)為「Chinese」;臺灣的原住民,也不是「Chinese」
。也就是說,「Chinese」這個詞若用來指民族,就是「漢人」的意思。
以此,當前甚囂塵上的詞語「Chinese Taipei」,基本上就只有兩個意思,其一「中
國的臺北」,其二「漢人的臺北」。如果您不認為現在的臺北是「中國〔那個國家〕
的」,那麼就只能取民族義的「漢人的臺北」,這裡的臺北雖可擴大包括新北市,但
可不包括三鶯部落。難怪外國人被弄得昏頭轉向。
※莫那魯道從來不是「中華民族」
莫那魯道生在馬赫坡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他誕生時,清朝還沒真正統治泰雅族
,遑論更遠僻的賽德克族。日本是賽德克部落遇到的第一個近代國家。1902年梁啟超
新鑄「中華民族」一詞時,臺灣歸日本統治;孫文重新定義「中華民族」,擴大為包
含五族時,臺灣仍然在日本統治之下,而且五族也沒包括南島語族。1930年莫那魯道
率領賽德克六社族人起而反抗日本人時,他腦海裡肯定沒有「中國」、「中華」等概
念,那麼他的抗日到底彰顯了中華民族精神呢?還是彰顯了賽德克族作為「真正的人
」(Seediq bale)的精神?那是一場部落為捍衛Gaya(傳統律法)誓死抵抗入侵帝
國的戰爭,還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一環?
以上講的其實是歷史學領域的通識,但如果您和我大約屬於同個世代(現齡50至60歲
),那麼我們在受教過程中吸收的「常識」,會讓您覺得以上的講法很難接受,包括
本業是歷史的。
※黃帝、炎帝 到底是誰?
我記得我讀小學時,教室後面的高牆上掛著一幅長捲橫式掛圖,畫著歷代重要人物,
起頭是「黃帝」,最後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在彩圖極端匱乏的年代,每天看、每天看
,印象深刻極了。後來我 和我的 先生提及此事,他治中國史,總要笑說我們還知道
「黃帝」長得怎樣呢!
黃帝應是某氏族的人格化傳說(不是一個人),這個氏族起源於中國陝西一帶,後來
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他∕他們」所屬於的華夏集團和東夷、苗蠻集團混同了,黃
帝也就成為這些揉雜在一起的人群的共祖。在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論述成形之際
,「他」遂成為這個觀念叢非常重要的構成。「炎黃子孫」的「炎帝」一般人比較不
熟悉(我就沒看過他的畫像),若遇到好談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人士,讀者 諸 君無
妨請教他:「誰是炎帝?黃、炎關係為何?」無論「中華民族」或「炎黃子孫」,在
臺灣,都是1945年的舶來品,嫁接到臺灣社會,透過黨國教育成為我們腦海中「想當
然耳」的真理。聰慧的武則天就曾質疑:怎麼大家都是黃帝的後代,難不成黃帝之時
沒有百姓?
莫那魯道生死於1945年前,他和族人在踐行Gaya之後,跨過彩虹橋,抵達祖靈之地時
,肯定面見不到黃帝和炎帝。迎接他們的是,美麗的草原、鹿群,以及Utux。
說明:
1、本文係根據作者電子檔貼出,與刊登之文可能有些微出入(分段等);紅色小標
為該刊編輯所加。
2、本文刊於「財訊專欄」的「民主甲政經」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