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gician8 (呂秀蓮的老公)》之銘言:
: 文言文就是每個中文字我都認識
: 但是組合在一起就不懂其意了
: 跟英文字母有異曲同工秒
: 記得本乳幼稚園時讀過史記
: 記載超級遠古人的歷史
: 由司馬遷所創作
: 而且就是使用文言文來創作
: 一般人應該也都看不懂
: 都需經過文學造詣破深厚的大師翻譯
: 但這些翻譯
: 真的跟原創作人想表達的意思一模一樣嗎
: 還是多少會有偏差?
: 有沒有文言文翻譯到底準不準的八卦???
本魯廢物文組,稍微回應這種問題,拋磚引玉一下
文言文基本上是一種中國書寫的文字,古人說話也不說文言文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口語,比如說尚書為何會難念,因為它有夾雜當時的口語
岳飛的"莫須有"罪名,這個莫須有有是當時的口語
口語考證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大概可以翻成"難道沒有?"或是"應該有"
文言文的出現是做為一種脫離口語的表達形式
目的就是要解決各地各時口語不同的問題
你可以想像,兩三百年後要是有人挖出一本日記,上面寫了"顆顆,今天朝爽der"
那時的人也不會理解這本日記的作者在表達什麼
文言文要翻成白話文大致上有一套基本的公式可循
可是人文學科現實上就是會有主觀意識上的問題
何況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文言文的翻譯就必須依照上下文的對照來檢視它的原意
這牽涉到訓估學、文字學等等的問題
所以對於道德經的標點符號位置,有些篇章會產生歧見
有沒有可能跟原作者所要表達的不一樣?
當然是有這個機會的,所以翻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有時必須依靠其他文章來佐證
古文的這些作品經過多年的考證,大致上都會取得一定的共識
當然有些作品的翻譯依然沒有定調,需要等待更多的文獻出土
所以文言文有沒有可能被翻錯?
絕對有,而且文學史上這種事情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