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集團內部,經常會分成鷹派與鴿派,主戰與主和兩邊。
而被評為忠奸與否,則要看行事手段與後續的影響。
以日本二戰時的主和與主戰為例,主和派在日本戰敗後就成了高瞻遠矚。
而主戰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被視為二戰的甲級戰犯,引發美日太平洋戰爭的禍首,戰後
被處以絞刑。完全執政,完全負責。
可以想像,若是二戰結果對日本有利,評價將會很不一樣。
看汪精衛前,先回顧一下中日戰爭時的各事件時間點。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雙方都說是對方害的。
1937年8月,華中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共投入百多萬人,大打出手三個月後:
(1)蔣光頭的精銳部隊慘重傷亡,中央政府的兵力與各地軍閥(譬如共產黨)
的差距縮小
(2)蔣光頭奠定了中國抗戰軍事統帥的地位和形象,抗戰時各地軍閥大多聽
令重慶政府的命令。
(3)工廠內遷計劃開始,至1940年大體結束。內遷企業中67%是重工業。
(4)日本蠶食的計畫被打亂,由於尚未做好全面侵略準備,日本無法有效的
趁勝擴張。
(5)世界「看見中國」
1937年10月,華北日軍控制內蒙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
1938年6月至10月,武漢會戰爆發(日軍30萬vs中國軍110萬):
(1)中方空軍耗損極大,海軍基本GG,但大部分陸軍主力仍在;日軍雖成功
攻佔工業重鎮武漢,但消滅國軍主力結束戰爭的目標未能達到。
(2)日軍損失近20萬人,在占領武漢和廣州後,轉入休整。
(3)武漢地區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
至此,戰爭爆發超過一年的時間。雖然日軍基本壓著中國軍打,但也損失甚巨。
對日本而言,需要時間消化戰果;對中國而言,也需要爭取時間恢復內遷工業的生產。
雙方都要時間進行修整,在議和上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條件基礎。
這時後,中國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光頭的帥哥汪精衛(汪
兆銘)就登場了。
1938年7月29日,日本於張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領土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
11月3日,日本首相近衛宣布了一項包含了六原則的所謂的「亞洲新秩序」聲明
12月19日,汪兆銘向國民政府申請護照,借道雲南前往越南。
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發表了第三次對華嘴砲..阿不對,是聲明,表示以下幾個
條件的基礎上和一個新的中國政權調整中日關係:
(1)親善友好:日本對中國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
治外法權;
(2)按照軸心國之間,反共產國際協定之同樣的精神,共同防共;
(3)經濟合作,日本一方絕無壟斷中國經濟的意圖。
1939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開除主張「和平運動」的汪兆銘
1月4日,日本近衛內閣突然辭職,沒有做好坐滿,其後和平運動失敗。
3月,汪兆銘和他身邊的重要幹部,在河內多次遭到刺殺
5月,汪抵上海
1939年5月,日本將武力部隊移動到蒙古邊境哈拉哈河附近防備蘇聯
1939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歐戰爆發
1940年3月,於日本扶植下汪兆銘政權成立
1941年,早已對日本施行各種禁運制裁的美國,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
蘭與英國對日本停止一切的石油出口。
1941年12月,日本奇襲美國太平洋珍珠港
根據本鍵盤諸葛分析,在汪精衛與日本主和派眉來眼去時,日本的國際情勢正逐漸緊張
。不但與蘇聯有幾次軍事衝突,侵中行動也引起了美國等國際社會不滿(或著戒備)。
汪的投日助長了日本主和派的氣勢,某種程度上給了日本一種「中國是可以用外交勸誘慢
慢解決」的希望。
如同現在的中共餵養M19,當時日本也開始嘗試以各種利多餵養汪兆銘政權。
汪兆銘政權承認了滿洲國,但也以和平交涉方式,逐一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
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
界,8月收回上海英租界,十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
後來,抗日名將李宗仁在回憶錄提到,汪兆銘當了「漢奸」,但卻沒有向與其淵源最深的
將領進行招降,也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
另外比較一下關於議和的幾個事件:
攻擊方 防守方 議和人物
日本 中國 汪精衛(中)
宋 金 秦檜(宋)
後金(清) 明 袁崇煥(明)
可以看到,汪精衛與袁崇煥是在己方形勢較為不利時議和,意圖休生養息以拖待變。 秦
檜則是在反攻形勢大好下,扯自己人後腿,甚至把最倚重的大將給幹了。若硬要把汪精衛
與秦檜並列為大漢奸,實在是過於牽強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