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嚴謹,我想在於表義的精確,小魯德文只上過初級,所以一些例子可能有誤。
就時間性而言,過去、現行、未來式的基本功能,中文都可以表達,如:
我幹過了。
我正在幹你。
我將幹你。
因為時代的演變,產生各種變異和傳承的偏差,
這在各語言中都有這種情況。
來,本是麥種的名詞,假借為來去的動詞。
它,本義為蛇,被現在的它義取代,只好加蟲邊加強指物的功能。
如果公文玩這一套的話,必然天下大亂,但是因此而斷定中文不嚴謹,那又未免太過。
中文有部首系統,其實有助於理解,特別是一些大類的偏旁,如:木,口。
語法上的確沒有太多限制,故此時態,虛擬式的句式,唯有以虛詞等方式表明。
但其實中文屬於完全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其實非常注重邏輯。
應用方面的問題,要精準的使用中文,其他語系最難跨過的一關,其實是文化層面。
我想到最好的例子,就是成語的運用。
牛頭馬面, cow head horse face
哀兵必勝, sad army must win = =
更麻煩的是,文言和白話之間的語境差別。
饗膳 = 吃飯
疾走 = 快跑(台語說快跑就是:緊走)
(我家老一輩叫我跑的時候都會說:用走的!= =)
只能說,要精準和確切的使用中文,需要使用者和受眾都有深厚的基礎。
還有,中文不是華語,因為中文不只是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