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facebook.com/profile.php?id=1501674746
林飛帆
5 分鐘前 編輯紀錄
今晚,跟郝明義Rex How先生對談。時間倉促,許多問題還來不及深談,自己的思緒也有
些混亂,對郝先生與聽眾都覺得有些抱歉。
我想就整理一下今日與談的大要,讓思緒清楚易懂些,來做些彌補吧:
一、台灣現在絕大多數的問題,都不是一時三刻,或是透過一次選舉、一次性的運動,就
能夠解決的。我們需要抓大方向、要有大計劃或大戰略(不論是國家、還是公民社會)。
二、但是我們面對的困難卻是,現實迫切的問題總是逼得我們不得不即時回應,使得這個
大計劃的討論與準備,趕不上現實快速的變化。
三、社運運動(公民運動)在過去幾年當然有個依循的路徑,也有其政治實力或能量的積
累,但在政治機會打開的同時,解決問題的方式確實有其矛盾。我們跟現有政治體制的關
係,是鬥爭還是合作?或者還其他可能性?換言之,公民社會要介入既有政治體制,是要
革命式的殺進去奪權,還是與之合作(過程中必有妥協和折衝)?我的感覺是,鬥爭也好
合作也罷,不同路徑背後應該都有自己的戰略與策略想像,但我們時常覺得要殺進去(革
命),然而現實上我們只能與之合作(進行改革)。又或者,我們過去時常以改革之名,
嘴裡或心態上卻總是呼喊著革命(拒絕合作)。
四、郝明義先生在書中問到「台灣的未來,可將因為這些新生的公民覺醒與行動而改變。
但這些能量還在新生階段。到底這些能量會及時整合,成為推送我們升空,遠離毀滅的火
箭?還是各自綻放,只是我們在毀面之前看到的一些美麗煙火?」這個問題很觸動我。
過去我們要求政府提出方向、願景,但是如今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拿回來問我們自己。如
果今天以公民社會為基底的力量或者整個公民社會,對於定義現下問題跟嘗試提出解放,
再者思索長期十年、二十年的國家與整體社會的願景和進程,也依然沒有想法,那未來依
舊是希望渺茫的。我們可能僅能在對現實的不滿與隨之而來的危機中,苟且求生。
當然,就現在各種分梳的力量來看,他們背後也隱含著對於彼此的不同想像,例如不同力
量之間該是鬥爭還是合作?是敵軍?還是友軍?分梳的背後是基於不同的政治判斷、分析
、戰略、策略還是其他?而串連起來、整合起來的能量是否又真的會是最佳解,會是彼此
相伴還是相互絆跌?不得而知。或許時間拉長能看得更清楚。(只是我們能有多少時間?
)
五、「如果台灣四周是海洋」,提的是此刻我們在心態上失去了一個作為海洋國家該有的
包容,也在提醒我們要有面對海洋的變動的勇氣跟智慧。但是,此刻我們卻搞的好像「台
灣四周都是中國」。「台灣四周是中國」這個問題有兩面,或許也能回應郝先生提出來的
「統獨提款機」:這個問題的一面是,我們時常把所有問題的癥結都歸於(或推給)中國
;另一面是,我們把所有問題的解決辦法都希冀於中國。這也使得我們更加缺乏想像力,
更加忘記自己身處的是四周環海的島國,應該要是充滿機會的。
把問題推給中國,成為我們卸責的方式,拒絕思考更嚴肅,在本土發生的各種問題,以為
解決中國問題(或說台灣獨立了)一切就解決了。把解方希冀於中國,則是也將責任推給
中國,凡與中國相干的一切都成為關鍵,能否進入世界其他國家、市場與開發新的機會,
關鍵都在於中國,彷彿暗示我們「統一」(或投降),所有經濟問題、政治紛擾都迎刃而
解,這些無疑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不能迴避我們在土地、環境、社會平等、政治體
制上的改革責任,更不能錯誤地歸因,甚或便宜行事地歸因,那既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更
無助於我們面對真正的問題。
- - -
【會後】
QA時間,一位中國訪問學者提到,認為台灣太談論政治、太多爭論,而發展是硬道理云云
。我明白,或許在中國,有許多人這麼想,不過我恰恰也認識了一些中國人,他們不這麼
想,相反的,這些人渴望討論、渴望有爭論的機會。我問了他,發展是硬道理,但中國要
發展去哪裡?你和習近平想的是同樣的嗎?
我不希望這成為抬槓式的討論,但因為今日時間也有限,這題就等有機會再來深談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並不相信什麼民主能解決一切,或者,民主一定是最好的解方。一方面
是民主有太多定義。而若要以台灣當前的民主制度來談,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有太多缺陷,
製造或提供許多危機跟問題發生的機會,就不用說拿來解決問題了。
但我也不至於對民主失去信心,因為我們對於民主仍然充滿想像,也隨時都在追尋更充分
的參與方式。
(photo by 郭建宏)
*
雖然他已經在批踢踢黑了的樣子
但是他這篇文章 閱讀價值蠻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