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vid190 (david)》之銘言:
: 不論是 伊朗 伊拉克 敘利亞 土耳其 一拖拉庫中東國家
: 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還沒分裂前的鄂圖曼土耳其 分裂出來的
: 我說這國家真的有夠腦殘
: 為何? 明明沒有那個屁股 卻要吃那個瀉藥
: 比如明明弱到一蹋糊塗 還要德國金援物援
: 竟然就加入了以德國為中心的同盟國發動第一世界大戰
: 想當然爾 一個弱國 甚麼科技也沒有 也沒甚麼科學家 及科學領域
: 只有領土大到嚇死而已
: 馬上就被清起來了 還被英國給入侵佔領了不少領土
: 現在這個來自原弱國中的 恐怖組織竟然串聯 沙烏地阿拉伯的金援 及
: 土耳其幫忙銷贓原油 竟然想要顛覆 兩次世界大戰為中心 歐美國家
: 幹~
: 現在腦殘沒藥醫嗎?
: 一個英國 真的要打 就夠把他們滅國幾十遍了 只是都沒有半國強國
: 想要犧牲經濟 發動大規模 國家型陸地及海鑑部隊 全國出兵剿滅弱國
: 真的爛戲拖棚阿
: 不曉得我這樣見解 你是否認同呢?
借這篇來聊一下土耳其近代史。
鄂圖曼土耳其一直到17世紀中後期為止都是歐洲基督教世界的一大威脅,沒有哪個國家
可以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擊敗他們,即使鄂圖曼最後一位可稱得上明君的蘇萊曼大帝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早在1566年就過世,繼任者多是庸碌之輩,但瘦死的駱駝仍
比馬大,鄂圖曼帝國在幾乎沒有什麼進步的情況下又穩穩的撐了一百多年,直到1683年第
二次維也納圍城失敗為止,此後鄂圖曼不再向外擴張,但起碼還守得住家裡。
到18世紀中期,陷入停滯的土耳其人終於被歐洲國家超車,俄軍在第五次俄土戰爭中總
算取得決定性勝利,奪下克里米亞半島和黑海的制海權,足以直接威脅鄂圖曼帝國的核心
地區,也才使18世紀後半的幾位鄂圖曼蘇丹願意發起改革。
鄂圖曼帝國的改革一開始仍著重於軍事層面,而最大的障礙便是禁衛軍(Janissary),
這些人原本是軍隊中的精銳,但在幾百年來變成了尾大不掉的軍事政治集團,朝廷中不少
高官都出身於禁衛軍,嚴重者甚至可以決定蘇丹的生死。除了這些既得利益者之外,大多
數的宗教界人士和貴族也反對改革,甚至不惜發動政變;加上鄂圖曼在歐洲的主要對手俄
國、奧地利輪番出手,使得最初的改革嘗試幾乎一事無成。
1808年,新任蘇丹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在混亂中上台,此時鄂圖曼帝國已失去了
埃及和北非,希臘不久後也獲得獨立;俄國和奧地利這兩大死敵雖然被拿破崙打殘,但
並沒有打算放過鄂圖曼帝國,東方還有個波斯虎視眈眈。
馬哈茂德在外交方面雖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他消滅了盤據麥加、麥地納的內志
(Najd)王國,也就是現在沙烏地紹德(Saud)家族的祖先,奪下兩座聖城的控制權使鄂圖曼
在伊斯蘭世界中威望大增;隨後又在1826年發動兵變徹底剷除了禁衛軍的勢力,開始重組
新軍。最重要的則是始於1839年的坦志麥特改革(Tanzimat,這個字本身就有改革的意思)
,開始逐步將政府架構西化,準備制定憲法,推動民族與宗教平等之類,當然也遭到不少
反彈,使得坦志麥特改革的步調相當緩慢。
主導坦志麥特改革的青壯派官員多半都有留學經驗,受到民族主義的深刻影響,他們的
終極目標是要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並塑造「鄂圖曼人」的國家認同;但在民族主義爆走
的19世紀後半,要勉強融合鄂圖曼帝國境內文化、宗教差異極大的各族群,根本是不可能
的任務,而且當時蘇丹的影響力仍然不小,改革的效果很大一部份取決於統治者的態度。
1876年,阿布都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成為新任蘇丹,他在上台前是立憲派的要
角,但卻是在政變中獲得擁護而繼位,因而對當初拱他登基的立憲派權臣們相當提防。阿
布都哈米德一上任便立刻簽署憲法並召開國會,但如此榮景只維持了兩年就宣告變天。
1878年,阿布都哈米德以俄土戰爭爆發為由宣布解散國會,並開始整肅立憲派成員,同時
也轉而擁抱保守派,推行泛伊斯蘭主義,希望以哈里發的頭銜團結世上的穆斯林,讓鄂圖
曼帝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
由於蘇丹突然翻臉,許多期望繼續改革的青年多半逃亡國外或邊境,以青年土耳其黨
(Young Turks)這個團體為基礎,計畫推翻阿布都哈米德,恢復君主立憲政體,他們在軍
隊中具有不少支持者,尤其集中於馬其頓地區。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邊境起事,暴
動隨即延燒到伊斯坦堡,迫使阿布都哈米德宣布恢復1876年的憲法,以青年土耳其黨人改
組為「聯合進步黨」投入國會,對抗以舊保守派組成的「自由黨」。
不久,自由黨人發動兵變失敗而遭到鎮壓,阿布都哈米德也在1909年遭到廢黜,聯合進
步黨大權在握,他們的「鐵三角」主導了鄂圖曼帝國在一戰前後的政策,這三人分別是大
維齊爾(即首相)塔拉特‧帕夏(Mehmed Talaat Pasha)、參謀總長恩維爾‧帕夏(Ismail
Enver Pasha),以及海軍大臣傑馬勒‧帕夏(Ahmet Cemal Pasha);而蘇丹穆罕默德五世
(Mehmed V)不過是個橡皮圖章。
在這個時間點上,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蒙特內哥羅、希臘四國在俄國
協調下組成了巴爾幹同盟(Balkan League),準備將鄂圖曼帝國趕出歐洲,當時鄂圖曼帝
國仍然統治著現在的阿爾巴尼亞與希臘北部(馬其頓地區)。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
發,隨即以土耳其的大敗收場。加上在利比亞的失敗,青年土耳其黨一度被趕下台,但立
刻又在恩維爾的率領下重新掌權,並投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由於分贓不均加上奧匈帝國從中作梗,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在1913年隨即上演,希臘、塞
爾維亞、蒙特內哥羅聯手圍毆有奧匈撐腰的保加利亞,土耳其和羅馬尼亞也趁亂跑來落井
下石,這場戰爭讓鄂圖曼帝國搶回了亞德里亞堡(Adrianople/Edirne),這座城市是扼守
伊斯坦堡的關鍵重鎮,恩維爾也因收復這座大城而使他的威望水漲船高,一度被稱為「小
拿破崙」。
兩次巴爾幹戰爭的另一個影響則是保加利亞在一戰中的態度,雖然他們是斯拉夫人,但
因為和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的衝突不斷,反而被奧匈帝國拉了過去(奧匈和塞爾維亞正在
爭奪波士尼亞地區)。為了報巴爾幹戰爭的一箭之仇,使保加利亞在一戰中選擇了同盟國
一邊。
土耳其與德國之間的交情始於1878年的柏林會議,當時德國為了阻止俄國取得君士坦丁
堡而站在鄂圖曼一方;而兩國為了牽制英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也開始推動「3B鐵路」(柏
林、拜占庭、巴格達)的修築,這點讓英國非常感冒。而當土耳其的宿敵俄國與德國的宿
敵法國越走越近,德、土兩國的關係自然也逐漸熱絡。
由於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英國也從未放棄爭取土耳其當盟友,掌政的恩維爾
雖然押寶德國會在即將爆發的大戰中勝出,但也沒有把話說死,除了俄國是篤定的假想敵
之外。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土耳其也在這一天向德國提出成立同
盟的計畫,德國欣然答應,反而是恩維爾到最後一刻仍遲遲不願簽署。最終將土耳其推向
德國的反而是英國,兇手正是邱吉爾。
當時土耳其正委託英國建造兩艘軍艦,在戰爭爆發當下已經完工,進入測試階段,土耳
其海軍都已經派人到英國準備接艦回國了。沒想到戰爭一爆發,海軍大臣邱吉爾立刻下令
「徵收」這兩艘軍艦,將其編入皇家海軍;土耳其方面幾乎氣炸了,在8月3日正式宣布與
德國建立同盟,但實際上沒有對任何國家宣戰。
就在這個時候,被困在地中海的德國戰鬥巡洋艦哥本號(Goeben)與輕巡洋艦布勒斯勞號
(Breslau)居然奇蹟般的躲過了英法兩國的包圍網,開進了伊斯坦堡。為了爭取土耳其的
支持,德國立刻宣布將這兩艘軍艦送給土耳其,取代那兩艘被英國幹走的軍艦,這個舉動
讓土耳其全國欣喜若狂,立刻宣布總動員,對協約國發動「聖戰」。
雖然土耳其海軍(主要是那兩艘德國船)封鎖了俄國在黑海的活動,但除此之外的表現只
能以悲劇形容。在恩維爾親自主持的高加索戰線,俄軍由於兵力不足只能選擇消極防守,
但土耳其軍居然在毫無準備下強行翻山而來,尚未交戰就損失了三成戰力,剩下的殘兵敗
將也被俄軍輕易消滅。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土軍雖然一度威脅蘇伊士運河,但沒多久
就被英軍和英國武裝的阿拉伯部隊痛擊,在1916年之後已被逐出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
巴格達也在1917年被英軍攻陷,土耳其人只能把氣出在亞美尼亞人和亞述人身上。
雖然協約國在1915年發動了加里波利(Galipoli)之戰,試圖一鼓作氣攻占伊斯坦堡,但
因指揮不當,反而被釘在灘頭長達11個月,只能灰頭土臉的撤退,並讓海軍大臣邱吉爾丟
了官,還是個小營長的凱末爾(Mustafa Kemal)則當上了英雄。
以青年土耳其黨人為核心的政權隨著土耳其在一戰的失敗而垮台,鐵三角分別逃往國外
流亡,塔拉特和傑馬勒不久就遭到亞美尼亞人刺殺身亡;而神奇的恩維爾先去了德國,搖
身一變成了共產主義者,並轉往蘇俄活動,他抵達中亞後又成了大突厥主義者,打算領導
中亞的突厥人對抗蘇俄,於1922年在塔吉克境內陣亡。
鄂圖曼土耳其在一戰後的狀況和當年的拜占庭帝國有得比,在色弗爾條約(Treaty of
Sevres)中,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割到只剩伊斯坦堡一座城,在亞洲部分除了安卡拉周邊
之外,幾乎都被各國劃成勢力範圍,連庫德族都差點獨立成功。除了英法兩國之外,最
爽的國家當稱拿到整個愛琴海海岸的希臘,以及取得安納托利亞東部的亞美尼亞。
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的便是凱末爾,由於伊斯坦堡的蘇丹遭到英國控制,凱末爾遂率領支
持者在安卡拉建立政權,成為土耳其的實際統治者,隨後又擊敗了有英、法支持的希臘軍
隊,在1922年正式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將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廢黜後驅逐
出境,自己成為土耳其共和國的首任總統,建立一黨專政制度,在任長達16年,1934年時
又受封為土耳其的國父(Atatürk)。而鄂圖曼蘇丹的後代至今仍居住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