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boy0720 (D3理財週報)
2015-11-23 18:04:26※ 引述《Acalanatha (不動明王)》之銘言:
: 除了邱毅,我想不起來誰有資格在臺灣稱為經濟學家。
: 不要因為他禿頭還說謊不承認,不要因為他睏哈星就因人廢言,邱毅產官學三棲,名聲響
: 遍亞澳美三洲,臺灣有多少學經濟得贏過他?
既然提到 產官學三棲,在加上經濟學,我覺得台灣當代Top1 我會推林全
(拜託先別戰政治)
學歷:
天主教輔仁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
產-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官-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
行政院主計長
財政部部長
學-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暨財政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暨財政研究所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建築暨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界部分,雖然林全老師論文並非像上古神人鄒至莊 (現普林斯頓講座教授) Chow Test
影響全世界,但A級也好幾篇,上一篇文提到的學術傑出的黃貞穎老師是林全老師的學生。
產就不用說了,世界先進為台積電的核心子公司之一,在這一類型自由競爭的公司,
董事長的工作需要的能力不言而喻。
官界 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 史上最大幅度的加稅之一,非常有效的大幅減少赤字擴充財源。
你說靠腰加稅 就只有上班族 軍公教 和 魯蛇們的稅被課走,財團爽花。
但假如是這樣就沒什麼好屌的了。
故事背景是 在1990年代(KMT)開始,許多企業開始在海外設點,不論國內外都賺了不少錢
但是當時時空背景是海外賺的錢以當地稅制為主,國內賺的錢繳國內的稅。
這個狀況到了2000年後演變成,每一家公司的國內盈餘大幅減少、國外盈餘大幅增加
公司千方百計把盈餘認列成海外賺: 「這個是海外分部簽的訂單 不是台灣賺的」
「這是海外生產的產品 不是台灣生產的」
當然,不管從上班族、大小企業、股民都會很努力的合法避稅,上面的作法雖然全都是
合法的,但是確帶來 「用常識想都覺得不合理」 的結果。
在歷屆想要爭取公平正義的財政部長,只要碰到加稅,通常可以= 下台。
比如大家所知的 郭婉容證所稅 、劉憶如證所稅案。
林全的見解是: 加稅本來就是一件強制財務重分配的政策,帶來不爽是必然的成本,
財政部長能做的只有重新檢視一個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共識,在承擔成本下,帶進最大的
稅賦。
那時候林全部長 直接放棄證所稅案的主要理由是,有如此多的增稅方式,為什麼要選擇
一個大衝擊卻不確定會收到多少稅、而且還不完全符合多數人認定的常識或公平正義。
最後選擇直接面對財團,力推 (被立委們罵到臭頭) 海外最低稅負制 :
「好啦 你們說海外生產就海外生產,我們就別吵了。但是以前就有規定海外獲利
匯回來台灣就以20%課稅,從今以後我們認真執行這條以前就有的規定。」
企業主雖然強烈抗議不公不義,然而卻很難用有力的言論去影響媒體以及多數選民風向,
許多細節處理,使的整件加稅案在具有民意基礎下,成功的在2006年三讀通過。
林全也成為第一位成功加稅沒有被轟下來的財政部長,這些增加的稅額(還非常多)(企業
忽然都想自願把錢會回來台灣+繳稅了),一直到現在都還暫歲入很大的幅度,可以說是
國內最成功的稅改之一。
如果說經濟學家在象牙塔內都不問世事的在開發一堆 實用或不實用千奇百怪的武器工具
技術模型知識的話,那麼林全一位就像是進去像牙塔把所有工具學完,就開始組AT團解
決社會問題的經濟學家。
不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