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卦點說明:明天就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件事很少人知道,但是體罰卻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
相信很多人都有被體罰的經驗,非常難受,體罰帶來的,是暴力和恐懼。
請支持零體罰,讓每一個受教育的人免於受暴力和恐懼。
FB連結: https://goo.gl/q8BVHf
FB內容:
被默許的暴力;被誤解的反暴力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不打不成器」這句話,但「成器」需要透過「打」嗎?教育基本法第2條提到:「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而且並沒有任何一個教育理論提到教育可以用暴力行為來施行,可見教育必然是非暴力的。
台灣長期存在體罰問題,很多人的成長過程因為體罰而活在恐懼之中。也有很多研究顯示,體罰會使兒童出現暴力傾向,且會使腦神經發育遲緩,影響注意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此外,體罰侵害人格權,違背教育的目的。
為什麼說體罰是「被默許的暴力」?因為很多人用「愛之深、責之切」等話語企圖合理化體罰,造成很多受暴者自尊心受損,又受制於權力而不敢求救。
大家可以想想看,你會對你愛的人使用暴力嗎?暴力是愛的展現嗎?
2006年零體罰入法,學校中的體罰情況有所減少,但仍時有所聞,由於零體罰僅限於學校,且民法中仍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懲戒權,家庭中的體罰情況還是很嚴重。這時還有部分抱持著過時觀念的教師和家長,將零體罰和少年犯罪做連結,而事實上零體罰並未被完全落實和理解,此所謂「被誤解的反暴力」。
惡性循環
體罰存在於人類社會至少幾百年,存在的關鍵在於它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體罰,加上這個社會對體罰的默許和合理化,久而久之很容易讓孩子認為體罰是合理的。孩子長大後成為家長,視角轉換,又會因為類似的情境而體罰自己的孩子,如此一代接一代,形成惡性循環。
要終結體罰,就必須終結這個惡性循環。促進人權意識,並且要讓社會大眾認知到體罰是錯誤的。體罰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暴力行為。
教育,不是放任
回到零體罰,很多人認為零體罰就沒辦法教育孩子,這是非常嚴重的誤解。
零體罰的中心思想是反暴力,要讓教育體制中的暴力成份,也就是體罰,退出教育體制,也就是說零體罰才能讓孩子受到真正的教育,怎麼會沒辦法教呢?
還有,零體罰是為了保障學習權,學習權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權利。
保障學習權不等於犯錯不用負責,更不是放任,而是在孩子人格尚未發展完成前,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積極的引導,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這才是教育。
明天就是4月30號了,請大家把零體罰的理念傳出去,讓每個受教育的人免於恐懼。
活動頁面在此: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6682858672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