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中國時報
2.完整新聞標題:
趁「105大限」集中資源 台大校長:大學存亡交給市場
3.完整新聞內文:
今年對國內許多大學是「105大限」,恐招不到學生。台大校長楊泮池說,學生人數減少將使每位學生擁有更多教育經費,教育部應趁此時集中資源,提升學生競爭力,學校存亡問題則交給市場機制。他還建議政府讓大學老師可以開公司,將研發成果產業化。
台生高教資源僅陸1/4
楊泮池接受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專訪表示,把學生人數減少當成高教生死攸關的「大限」,是從學校角度看問題,「倒果為因」,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好學生,而不是為了辦學校。國內現有158所大學,太多了,應該由市場機制去淘汰。
他表示,比起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新加坡,台灣的大學生可以分得的高教資源明顯偏低,北大與北京清大每位學生享受到的資源是台大的4、5倍以上。但其實台灣投入的整體高教資源不算少,卻被太多學校給分散了。
產學合作擴大開源
楊泮池指出,台灣的大學學雜費與其他國家相較是偏低的,公立大學學雜費收入大多只占學校總經費的10%至15%,私立大學的占比則較高,但以目前經濟情勢來看,國內大學要大幅調漲學雜費並不容易,且社會對於學雜費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楊泮池說,除了政府經費挹注以及學雜費收入外,大學還有許多開源的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管道就是與產業連結,將外界資源導入校園。大學應與民間企業適度合作,引進企業資源,培育出可以協助企業發展的人才。
鬆綁讓老師開公司
楊泮池指出,台大一直建議教育部開放大學設立衍生企業讓研發成果產業化,儘管有部分項目教育部已經在動了,但包括讓老師開公司、借調至業界、大學成立衍生公司等,整個制度面都應該更鬆綁,否則大學的研發成果只能留在校園。不給老師誘因,老師不會走出去。
未來大學倒閉會造成大量教職員失業,該怎麼處理?楊泮池表示,輔導學校及教師轉型,與企業合作甚至投入企業,都是可行的方法。另外,博士生不要只想找大學教職,也應往業界發展。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02000193-260114
「大學存亡交給市場」這種供需自然平衡的經濟學ABC,不需要用納稅人的錢來加以扭曲保護,就如同教授若要開公司當官員就要接受市場供需自然平衡的挑戰一樣,同樣也不需要用行政手段加以扭曲保護。在這高失業率的時代,除非是社會弱勢族群,否則保障就業是極度的不正義議題。新進教授、流浪教師的升等、就業權益,國家的進步以及更廣義的勞工就業衡平權 (job equality),都在這樣的機制設計之下被高度地踐踏。
國家用行政手段保護大學的存在,跟國家用行政手段保護教授們的多重就業權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