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蔡正元點名林全等「親獨中國難民」:應出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6-16 11:07:01
: 名單當中已經辭世的還有廖中山教授
有愛的地方必有美 廖中山 1991/2/13
 我叫廖中山,家住新店,目前在基隆海洋大學海運學院航海技術系教書,為響應呂秀蓮
女士舉辦的「一九九一我愛台灣年」活動,我願意將個人經歷和在意識形態上的轉變過程
及一些雜感,做為思考台灣問題時的採樣樣品。
 首先由我的身世談起, 1934 年陰曆 6 月 19 日,我出生在河南南部小村子,抗戰勝
利時,我真正的教育程度還不如現在的國小學生, 12 歲離家在江南流浪,隨後參加海軍
陸戰隊,在 1950 年元月轉到台灣。 1959 年調入陸戰隊黨務單位,從事文書工作,
1955 年考海軍官校, 1959 年 12 月畢業,畢業前生肝病,所以畢業後沒有上船,留在
官校做助教,隨後考海軍專科學校,讀一年後,肝病又犯,住了兩年的療養院,在 1963
年 7 月奉命退役,官階是海軍中尉。
 退役後在屏東教書,並結了婚,教書 4 年後因生活上的需要,參加了航海人員上船人
員的考試,在 1967 年開始了跑船生涯,至 1973 年放棄生活不安定的海上工作,到高雄
海專教書,因為在校期間對航海學有興趣,在 1974 年以「實用航海天文學」處女作,通
過講師資格的審核。 1977 年升副教授。 1980 年將出過的四本有關電子航海的書,整合
成一本「電子航海學」完整的電子航海體系的教材,順利通過教授資格,再調任航海科主
任。 1982 年學年度調海洋學院教書, 1983 年將家從高雄搬到台北,這是我整個求學、
工作直到生活安定的過程。
 我個人在意識形態上的成長,約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從 1949 年到 1957 年,是幼稚期。在這段當兵入黨的日子中,我將自己定位成
類似紅衛兵的類型,自己稱自己是「藍衛兵」。在意識形態上由一片白紙染成極端的忠黨
愛國、效忠領袖的類型。思想完全是宜線式的,在部隊中辦黨務,官校同學視我為黨棍子
,是危險人物。
 第二期則從 1957 年到 1973 年,我稱之為懷疑期。這是從官校二年級開始,對以前立
的理開始懷疑,起因是為了一位由越南來的同學在生了眼疾之後,轉學到台大去,沒有像
別的同學一樣回到部隊,當時自己認為不公平,也很憤怒。對聽到的信念開始懷疑,但還
沒有失望,隨後在軍隊中到處放砲,畢業時得到「心胸狹窄、言論偏激」的評語。在跑船
時,又因沒有時間做自我人格的教育,對一切事物都感到相當悲觀,且有很深的感觸。
 第三期從 1973 年到 1983 年,我自稱為轉型期。是意識形態上的轉變,這是在生活安
定下來後,自我反省,對於自己所受的革命教育及對任何事都是標準答案,對人性尊嚴和
民族意識毫無所知的情況,感到相當幼稚,於是開始在休閒時間讀一些書籍刊物。看的範
圍很廣,從武俠、科幻到雜文都看,最早看柏楊的文章,從柏楊、孫觀漢等的文章,讓我
懂得如何去思考問題,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隨之看李敖的文章,使我對
中國國民黨史有深入的了解。推翻自己以前建立的體系,對一些黨國元老、民族救星的看
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極端崇拜到極端厭惡,甚至到仇恨的階段,這是我所謂意
識型態的轉變期。
 第四期 1987 年至今,是我的自立期。就是自己能夠站起來,自己獨立思考,我到英國
讀一年書,出國前接觸到鄭南榕先生辦的時代雜誌,除了出國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從第
一期到結束每期都看,然後思考,我對台灣開始關心,就是從鄭南榕的雜誌裡面的報導啟
發,在意識形態上,從大中國的、故鄉的情感,轉而寄託到這塊土地和所有生活在這塊土
地上的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就是從 1987 年以後,建立了自己獨立思考後才有的認知

 最後一部份我所要談的,是我對如何愛台灣的一些思考。
 第一點是我對愛的體認。記得曾在孫漢觀書中看到兩句話:「有心的地方必有愛,有愛
的地方必有美。」對於第一句話我很能夠理解,就是說一個人處處留心,把心放在某個人
、事、地、物上,自然會產生愛。但對於第二句話,當時的我無法理解,在我膚淺的想法
中,真心誠意愛某件事,不慬不美,而且相當痛苦。但從近年來台灣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我像霧裡看花般,慢慢地體會到這句話的真義。以鄭南榕先生為例,鄭先生在他女兒鄭竹
梅出生時,他用一整天的時間思考,面對當前台灣日益惡化的人文、自然環境,身為上一
代的人,有絕對的義務為下一代創造最好的生存環境。但在千頭萬緒中,他認為應先從百
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做起;所以,他僅僅為了實踐這個理想,選擇了死亡。看似非常殘酷但
我好像能夠體會他心中的愛與美,然而這種美或是淒慘的、旁人無法做到的,愛不是浪漫
的,真實的愛是經過極端的痛苦、極端的艱苦磨練出來的,像施明德、黃華、林義雄、鄭
南榕等人的際遇,可感受到「有愛的地方必有美」,愛必須從真心關懷開始。在中國幾千
年打打殺殺中,我體會不出像這樣沒有階級性、真誠對待愛,因此,我覺得在台灣有這麼
自美的榜樣是件很可喜的現象。
 第二點是我對家的追尋。我是一個自幼離家流浪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望有個家。
而我的妻子出生於高雄,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難家屬,在她 14 個月大時,父親代表高雄市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要塞司令部談判, 5 個進去的人,只有 2 個出來。她父親被害
時,只留下她和比她大 2 歲的姊姊;在經過八年孤兒寡母的艱苦日子後,她的母親自殺
身亡,當時她才九歲。因此,內人可說是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我比她稍幸運,我是個有父
母有母的孤兒,因此,我倆都期望有個家,對我們而言,家不只是個地方,還必須有情、
有愛。去年暑假我倆去探望一位好友當兵的兒子,由於我這位朋友夫妻感情不好,這個孩
子看到我時,曾感慨地告訴我,他在軍中想家,放假回家時也在想家,面對家園的體認,
竟教人很徬徨。前些日子看到一則消息:陳若曦之子在美宣誓,要去波斯灣打仗。一個中
國人宣誓為另一個國家效忠,那國究竟在哪裡?去年我回大陸老家一趟,卻感受不到 40
年來朝思暮想的家的感覺。多少年來對台灣,我自認無法成為內人,在外省人的圈子中,
我因為沒有身世背景,感受不到平等的親情關懷,自覺像個外人,但在本省人的圈子中,
又因省籍的隔閡,而感受自己是個外人,究竟如何使自己成為內人,幾乎是我一直在思考
的問題。
 第三點是我們打算怎樣去愛台灣。這應分二個部份來說。首先我覺得要設法拆去自己心
中的柏林圍牆,所謂內人、外人都在自己一念之間,如果我自己認定自己是台灣人,我就
努力去做個台灣人。同理,目前有些人自認是中國人,我們尊重他的意願,但要做個中國
人應要到中國去做。要移民出國,我們也同樣尊重祝福。當然還要牽涉到敏感的台獨問題
,但一個人愛鄉土,並不涉及政治問題,而是做人起碼的條件。在我的觀念中,現階段我
先愛台灣,在 57 年的生命中,有 42 年在此度過,我應自認是台灣人,不管周圍是否接
受,也不管別人會不會排擠,我從 1987 年開始真誠的要做一個台灣人。
 其次,是目前台灣人際關係應如何建立。一般人所謂禮讓、寬容等說法,說來容易,做
起來很困難,在中國老家時,二哥談到一句家鄉的俗話:「若要公道,先要顛倒。」也就
是說凡事先要替別人想想,以省藉情結為例,不可否認外省人在工作上有排斥的現象,但
反過來說,任何人做老闆,必是先用自己人,再考慮用外來人,何況 40 年來,台灣整個
政經的支配權都掌握在外省人手中,而從二二八延續下來的,是多年的白色怨情,絕大部
份民眾看到的,是一種利奪和迫害,因此所有的外省人若站在這個角度想想,就可以理解
為何台灣人有些偏激的心態。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有 1/5 的人口籍貫是外省人
,而這些人有 95% 和本省人一樣要盡服兵役、納稅的義務,只有 5% 的外省人享有特權
。而外省人在此不僅未受到特別照顧,在遭受懷疑時,境遇較本省人更為淒涼,白色恐怖
40 年中,外省人受迫害、被屠殺、無端失蹤的例子亦無可計數。本省人受迫害,尚有親
友相助,外省人受迫害,則無地申訴。本省人應該站在外省人的立場想想,才能夠慢慢地
修正自己的心態,互相尊重。當然,愛台灣有可能遭迫害,愛中國卻會成為英雄人物,但
各人有各人的原則,愛中國就應該將根移去中國,在中國完成統一後,再回來造福台灣。
身在台灣,就應腳踏實地地付出對這片鄉土的愛。
 第三,要愛台灣就要認識台灣。現在的台灣人不了解台灣的歷史、地理、山川、河流,
甚至台灣整個文化的演變,特別是風土民情方面,認識非常有限。以語言來說,一般人認
為台灣話是屬於低階層的用語,但我去聽李鴻禧談台語之美,以及聽呂秀蓮解說台灣民謠
時,感受到那種比中華民族漢文化更為古典的文化。因此,要愛台灣,就要先認識它,再
慢慢產生愛慕,就像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感情一樣。如果有愛,即使缺點也能成為優點,也
能是一種美,但先決條件是先要認同,才能夠徹底認識了解。
 第四點,是應該建立台灣新的文化,不可否認的,除原住民外,所有台灣人都是漢民族
的後裔。然而,就文化層次而言,我覺得台灣正走向自己的文化,從漢文化轉成新文化。
就像鄭南榕、林義雄這類的犧牲,及許多留學國外的高階知識份子,放棄較優越的生存權
利,而選擇回來愛台灣,還這正是一種新文化的形成,這種對生命價值觀的改變,為了愛
台灣,寧可忍受比死還要痛苦的自尊上的迫害,這種對追求自尊的美感,就是新文化的形
成。這種新文化,是從大陸文化那種具擴性排他性的心態,慢慢轉向海洋文化,產生尊重
、包容性特強的心態,這是非常可喜、可愛的趨勢。
 最後,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愛並不是一種浪漫,尤其對台灣的愛,在現階段只是有相當
的危險性。這種危險性,輕則在團體中受排擠,嚴重點會失去工作,最嚴重的狀況是要付
出生命,付出人性的尊嚴。因此要愛台灣必須有相當的心理準備,要明白這份愛可能要有
某種程度的付出。以我個人為例,我希望能在 65 歲平平安安的退休,但若因對台灣的愛
,使我無法達成這個願望,我也就認了,因為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很難說我愛台灣了。
作者: yjjia (天橋底下說書人)   2016-06-16 11:12:00
作者: qazwsx1225 (ㄚ鋐)   2016-06-16 11:14:00
作者: chister ( )   2016-06-16 11:16:00
作者: cca1109   2016-06-16 11:18:00
作者: REALJOINGO (我異常的大)   2016-06-16 11:22:00
感動他對台灣的感情
作者: Pegasus170 (魯蛇肥宅台勞+前義務役)   2016-06-16 11:25:00
作者: fatherjerry (雨人)   2016-06-16 11:2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