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UDN
2.完整新聞標題:
一個你從不知道的新聞頭條…張憶芬風暴
3.完整新聞內文:
這是一個發生在近兩個月前的「大新聞」。
它是媒體圈的風暴,自五月中起,延燒長達一個月,相關話題和爭執不時成為媒體的熱門頭條,就像前年318學運一樣。
引起風暴的人,是東森電視前總經理張憶芬。
你可能在過去的報導中聽過她,更可能這是你第一次聽到她;然而嚴格來說,她並不是這次風暴的真正主角。若將風暴比喻成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張憶芬比較像是遇刺的斐迪南大公,將所有問題引爆。
真正的主角,是你。
很訝異嗎?「怎麼可能?我完全不知道!」你大概會這樣想。的確,因為這條大新聞,幾乎從來沒出現在你常看的主流媒體報紙、電視和網路新聞中。
對你來說,這起風暴從未發生過。
但若你看過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你就會知道,「身為校園風雲人物、排球社明星球員,因為傳言他要退社了,而竟引起校園小社會結構扭曲崩塌」的桐島同學,在電影中卻從來沒有出現過。
電影的宣傳標語是「所有人,都脫不了關係」,因此,當然也包括身處風暴中心卻渾然不知的你。
親愛的讀者,不,桐島同學,請容我們為你揭露到底發生什麼事。
(*小提醒:本文引用許多討論文章,並於段落中附上連結,為避免點開連結會干擾閱讀,我們在文末彙整的所有引用文章的連結列表,供讀者延伸閱讀。)
引爆點:一篇來自INSIDE的張憶芬專訪
5月16日,網路趨勢觀察媒體INSIDE刊出一篇報導: 專訪東森張憶芬:Facebook 對媒體不是威脅,我們如何跟它共存共榮?
刊出沒多久後,這篇報導開始在媒體圈引起軒然大波,頓時各種批評、論戰不斷… 張憶芬究竟說了什麼犯眾怒?先來看看這篇報導刊出當下的時空背景:
自從臉書(Facebook)崛起、成為擁有16憶「人口」的龐大帝國後,國內外的新聞媒體就開始被臉書「綁架」:因為所有人都在臉書上,而你再也不到新聞網看新聞了,每天只要滑開臉書,就能知道天下發生什麼大事,對吧?
為什麼你習慣在臉書上看新聞?因為臉書比媒體「更懂你」。 臉書的「演算法」會根據你的行為(例如按讚、分享、留言等)分析你的興趣喜好,將你想看的、或他們想讓你看的東西,優先出現在你的塗鴉牆上。
所以每次臉書修改演算法,就是媒體的一次惡夢,若不遵守臉書的新遊戲規則,那就甭想讓讀者看到你的新聞。
在社群時代,媒體巨獸早已不復存在,媒體被踩在社群平台霸主的腳下,完全失去資訊傳遞的主控權;臉書像是暴力情人,媒體既想掙脫卻又無力離開,對臉書又愛、又怕、又恨。
然而張憶芬卻不這麼認為,她說,臉書並非監獄,而是「一座可以與之共生共榮、生機勃勃的花園」。
由她領頭的東森電視,完全以臉書馬首是瞻。
張憶芬2014年底接任東森電視總經理後,先將東森集團旗下90幾個粉絲專頁合併成「東森新聞、東森財經、噪咖與關鍵時刻」4個,去年下半年再砸750萬臉書行銷費用,為4個粉絲團增加300萬粉絲,其中規模最大的「東森新聞」粉絲團,粉絲數高達219萬-比桃園市的人口還多。
有了一大堆人(粉絲)後,接著就要滿足他們、給他們想看的東西,並讓粉絲願意把粉絲團內容擴散出去。
根據INSIDE專訪,張憶芬有一支專門編輯影音的團隊,每天剪50支短影片:這些影片大多來自網路上或自家素材,經過重新剪輯、押上字卡後,時間控制在兩分鐘內,內容可能是小貓小狗搞笑、天兵爸爸怎麼帶小孩、女生最嫌棄男友的十個習慣…總之輕薄短小、輕鬆有趣,適合讀者邊走邊看。
為什麼是影片?因為彼時臉書演算法「喜歡」影音內容,因此製作團隊只要把影片全上傳到「東森新聞粉絲團」,等演算法將其送到可能感興趣的讀者面前,一天就能創造2000多萬個觀看次數-快和台灣人口一樣多。 換句話說,你一定看過他們的影片。
後來,臉書又開始推廣「直播」,張憶芬團隊喊聲「Yes, Sir!」便立刻跟上。 INSIDE報導指出,無論是行車記錄器掉進水溝或奧斯卡頒獎典禮直擊,還是從表演吃「巷弄美食」到瑜伽教室惡性倒閉的現場,只要題材「足以引發網友圍觀」,記者手機拿出來、馬上拍給你看。
張憶芬表示,她相當信任臉書,「只要遵循臉書的指導,它也不會虧待你。」
拒絕再用傳統媒體的廣告商業模式賺錢,改靠高流量粉絲帶來的臉書廣告獲利,張憶芬緊緊擁抱臉書,臉書說什麼,就做什麼,甚至讀者流量一度導「太多」到自家網站時,張憶芬還提醒應該要「修正回來」,因為「我們並不是要取代臉書」。
張憶芬成立的這支「新媒體兵團」叫做「噪咖」,除了經營粉絲團和剪影片外,噪咖也和台灣當紅的網路、Youtube素人明星合作,一起為廣告主製作原創影音來行銷。
「噪咖」就是東森電視的「印鈔機」,張憶芬受訪時表示,東森電視2016年的整體線上營收,預估可達1.3億,預計明年、最晚30個月內,可以損益兩平。
......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udn.com/news/story/7244/1820176
5.備註:
文長,只擷取前面兩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