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兩”的對比分析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2
一、引言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語辨析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詞語辨析是許多外國留學
生習得漢語過程中的主要障礙之一。
關於詞語的辨析,眾說紛紜。筆者通過查閱瀏覽各類文獻,並進行歸納整理,認為詞
語的辨析一般可以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層面入手。語義層麵包括詞的義項、詞義的範
圍、詞義的輕重、詞義的側重點;語法層面涉及詞性、句法功能、搭配對象;語用層面體
現在語用色彩的不同,其中包括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地方色彩、文化形象色彩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詞語之間的差異是多方面的,但是並不代表每對詞語都會涉及語
義、語法、語用三個層面的差異。
所以,本文主要是通過對“二”和“兩”的對比分析,並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角
度談談如何教學這對詞語,希望能夠對外國留學生學習這對詞語以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
詞語教學有所幫助。
二、 “二”和“兩”的對比分析
1.“二”和“兩”的相同點
1.1從詞性上,“二”和“兩”,都是數詞,數字“2”的漢字形式,表示數目。在(
舊版)HSK詞彙等級中,“二”和“兩”都是甲級詞彙。
1.2從詞義上,表示基數(數目的多少)可以用“二”,也可以用“兩”。具體說來
,除個位、十位數外,“百、千、萬、億”前面都可以用“二”和“兩”。如,“二百/
兩百”、“二萬/兩萬”等。
1.3表示倍數時,“二”和“兩”可以通用。如,“由三增加到九”,可以說“增加
了兩倍”,也可以說“增加了二倍”。
1.4在詞的用法上,與量詞的搭配上,兩者都可以放在度量衡單位前面組成數量詞。
在我國傳統度量衡單位(寸、尺、升、鬥、石、斤、錢、裡、分、丈、畝、頃等)前面,
“二”和“兩”都可以用。如,“二寸/兩寸”、“二尺/兩尺”、“二斤/兩斤”、“二
里/兩裡”、“二丈/兩丈”、“二畝/兩畝”等。
2.“二”和“兩”的不同點
2.1詞義方面
從詞的義項上看,“二”有兩個義項,一是表示數目多少,二是表示“兩樣”的意思
,如,“不二價、心無二用、一分為二、那個人太二、你這事做得有點二”等。
“二”在表示數目的義項上,與“兩”存在以下幾種差異。
A.數數時只用“二”,如,“一二三四……”。
B.表示序數,只用“二”。“二”可以放在“第、初、其”等後面,也可以放在親屬
稱呼的前面。如,“第二、初二、二姐、二月、二年級、二樓(第二層樓)、二隊(第二
隊)、二房(第二房)”等。
C.表示分數、小數,只用“二”。如,“零點二、三十五點二、三分之二、二分之一
”等。
D.在多位係數組合的個位和十位上,只能用“二”。如,“十二、二十、一百零二、
七百二”。
而“兩”的義項比較多,除表示數目的義項之外,還有表示“成雙的兩個、雙方”的
意思,如,“兩半、兩全其美、兩廂情願、兩難”等;另外,還可表示不定的數目,和“
幾”差不多,表示概數。如,“過兩天再說”,“他真有兩下子”,“我跟你說兩句話”
,“我去他家玩兩天就回來”。
2.2詞的用法
2.2.1詞性的不同
從詞性上看,“兩”還可做量詞,表示質量或重量單位。10錢等於1兩,舊制16兩等
於1斤,市製10市兩等於1市斤。而“二”無此用法。
2.2.2量詞搭配的不同
A.“二”只能放在傳統度量衡單位前。而“兩”可以放在所有的量詞前面。
與量詞的搭配上,在“兩(表重量)”重量單位和傳統的度量衡單位的前面,只能用
“二”。而“兩”幾乎可以放在所有的量詞前面,如在一般量詞(雙、本、只、匹、個、
件、條等)及新的度量衡單位(噸、公里、公頃、米、平方米、立方米等)之前均可用“
兩”。
B.在連用度量衡量詞的數目中,連續使用“二”和“兩”時開頭一個可任選其一,但
是“兩”只能用在最前一位數,最後面一個必須用“二”,如“兩斤二/二斤二”、“兩
丈二尺/二丈二尺”、“兩尺二/二尺二”、“兩塊兩毛二”。
2.2.3名詞搭配的不同
與名詞的搭配上,“二”一般不直接放在名詞前面,偶爾說“二人”;而“兩”可以
直接放在某些名詞的前面(省去量詞)。如“兩人”、“兩國”、“兩校”、“兩家”、
“兩手”、“兩眼”、“兩廠”、“兩用”等,這種用法比“二”多見,但不能說“兩桌
子”、“兩水杯”等。
2.2.4充當句子成分的能力不同
A.“二”可以直接作賓語,“兩”則不能。如,“三減一等於二”。
B.“兩”可以和量詞構成數量短語作定語,“二”卻不能。如,“陽台上擺著兩盆花
”。
2.2.5“二”和“兩”在成語、熟語中的一些固定用法
“二”和“兩”在成語和熟語中都有自己的固定用法,二者不能互換。如“二龍戲珠
、二話不說、二一添作五、二三其德、三心二意、九牛二虎之力、二流子、二把手、二百
五、二手貨、二人轉、二鍋頭、二胡”;“兩鬢如霜、進退兩難、一雙兩好、兩手空空、
三長兩短、三言兩語、兩肋插刀、三天兩頭、兩重性、兩碼事、兩極、兩性”等。
2.3語用方面
令人感興趣的是,筆者通過整理髮現,“二”和“兩”與其他詞組合成短語之後,二
者的色彩義是不同的。2.3.1感情色彩
“二”與其他詞組成短語之後,較多表示貶義或中性色彩,褒義較少。如:表貶義的
,“二心、二奶、二流子、二賴子、二桿子、二愣子、二百五、二郎腿、二婚頭、三心二
意、一窮二白”等。表中性的,“二十四節氣、二胡、二拇指”。
“兩”與其他詞組成短語之後,更多是表示褒義的色彩,中性次之,貶義較少。這是
因為“兩”有“成雙成對”的意思,符合中國人喜歡好事成雙的社會心理和追求對稱的語
言心理,故賦予“兩”以褒義相對較多。如,表示褒義的,“兩全其美、兩小無猜、兩廂
情願、一舉兩得、兩袖清風”等。
2.3.2語體色彩
筆者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二”和“兩”的使用情況,發現“兩”的口語色彩比“二
”的口語色彩濃厚。“兩”在口語中多用。筆者利用“北京口語語料查詢系統”對日常生
活中表示錢數的“兩塊二”和“二塊二”進行檢索,統計數據顯示,語料中“兩塊二”共
出現7次,而“二塊二”沒有出現;“兩塊”共有100條口語語料,而“二塊”只有42條口
語語料。
2.3.3地方色彩
另外,筆者發現北方方言常用“二百”這個說法,而南方方言較多使用“兩百”這個
說法。同樣,筆者分別以“兩百”和“二百”為關鍵詞輸入“北京口語語料查詢系統”進
行檢索,發現語料中“二百”共有119條口語語料,而“兩百”只有4條口語語料。
筆者認為,存在“二百”和“兩百”使用頻率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漢語普通話的詞彙
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且“二”是捲舌音,有捲舌單韻母和兒化現像是北方方言的代表
音系北京音系的特色,南方人習得不易。故“二百”為北方方言所習用,“兩百”是南方
方言的說法。
三、 “二”和“兩”的教學策略
筆者對“二”和“兩”的用法進行比較分析,但是以上分析的各個層面,並不要求在
教學過程中,一股腦兒地全部教授給學生。筆者認為在“二”和“兩”這對詞語辨析的學
習中,仍然是以“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為準則。
“精講”的內容主要涉及“二”和“兩”用法上的主要的不同,即常用義項,結合學生
在練習和日常交際中出現的錯誤,著重講清主要差別,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夠讓學生正確
運用即可。“精講”之後,配合相關練習進行鞏固和強化,讓學生真正掌握“二 ”和“
兩”。筆者以“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為準則,以“歸納-演繹”法為主線,提出如下幾種教學
方法,希望能夠對外國留學生學習使用“二”和“兩”這對詞語以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
詞語教學有所幫助。
1圖示法
利用實物展示,以及借助相關圖片,讓學生看圖說話。老師帶領學生髮現“二”和“
兩”表示數目多少上不同的表達。通過簡明直觀且貼近生活的圖像,教師引導學生髮現規
律,啟發學生思考,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誘導學生自主總結詞語之間的差異。最後,老師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歸納“二”和“兩”用法上的差異。
如,出示一系列數字(2,20,32,200,320,542,1200……),以電話號碼、郵編
、車牌號、房間號等圖片形式出現,讓學生看數字說話。然後老師總結出,在多位數中,
“個”、“十”只能用“二”不用“兩”,“百”前一般用“二”;“兩”只能用在“千
”、 “萬”、“億”的前面,口語中多用。
再如,出示鐘錶、日曆等表示時間的圖片,讓學生表達“年、月、日、星期、點鐘”
等時間。最後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並指出表示序數的只能用“二”,如,“二零一二年(
2012年)”、“二月”、“一月十二日”、“星期二”、“十二點二十二分”其中表達時
間的“兩點鐘”是個例外,不說“二點鐘”。
3.2搭配法
教師可以藉助一些圖片,出示一些可以表示“2”的實物圖片,如“兩個蘋果”和“
兩斤蘋果”、“兩張照片”和“兩寸照片”、“兩隻貓” 、“兩本書”、“兩杯水”、
“兩棵樹”等,讓學生看圖,用“數詞+量詞+名詞”這個結構進行搭配表達。然後教師根
據學生的表達,給出正確的量詞搭配,並進行歸納總結,“兩”可以用在所有量詞的前面
,而“二”只能用在傳統度量衡單位(寸、尺、升、鬥、斤、裡、畝等)前面。
3.3情境法
教師創設一個情景,如買東西、問時間、問數字,情境中必須考慮到要用“二”和“兩
”的表達。然後通過真實的日常交際用語和生動形象的交際場景,讓學生有效記憶“二”
和“兩”之間的差異,同時鞏固“二”和“兩”的用法。
另外,在此基礎上,老師進一步延伸,循序漸進,還可以通過情境中出現的“你再玩兩
天吧”、“過兩天再說吧”、“我跟你說兩句話”、“你真有兩下子”、“露兩手給你見
識見識”等例句,向學生指出“兩”的特殊用法,“兩”可以表示不定的數目(限於二至
九),大致相當於表不定數的“幾”。而“二”無此用法。
3.4圖表法
教師可以通過列表展示“二”和“兩”用法上的主要差異:
本文對“二”和“兩”的辨析,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教學策略還不成熟,成文的目
的在於拋磚引玉,求教於同道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