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udn
2.完整新聞標題:
幫哲學系找出路以外,高中哲學教育可以幹嘛?
3.完整新聞內文:(文似乎有點長)
高中職(以下簡稱高中)的必修課程,尤其是綁大考科目的那種,本質上是在用高中和大
學文憑來要脅學生學習特定的東西。當然,沒有高中和大學文憑,不會直接導致人死亡,
但還是會很不方便。考慮到這些事實,以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每門必修課程背後,都要
有很好的理由支持。這些理由必須要好到我們可以跟學生們說「這些課會花掉你人生中一
部分最有活力的時間,但你們付這個代價,是應該的。」
有一種理由可以用來支持這種必修教育:身為現代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的參政能力決定
了政府的走向和這個社會的未來,如果我們的公共參與很爛,政府可能會持續做錯事情,
持續製造不正義和痛苦。所以,我們有義務要讓自己養成夠好的參政能力,不然,我們就
是對不起這個社會當中基於政府的錯誤政策而受苦的人。好的參政能力很複雜,涉及許多
我不熟悉的領域(法律、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但基於民主社會的審議特性,我想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參政能力一定包含公共思辨能力:
公共思辨能力
.理解來自不同立場的複雜論點、反思自身的立場。追求「什麼是合理的」,而非僅僅想
證明自己的說法合理。
.把複雜的想法重組成更清楚的形式,區分理由和立場並找出它們之間的推論。
.評估推論的合理性。
.把上述工作的結果整理成別人容易理解的樣子。
.……
思辨需要哪些哲學?課要怎麼開?
老實說,我不確定哲學是不是培養上述思辨能力最有效率的方式,不過,有許多線索指出
哲學在這方面滿有效的,而且目前好像也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在考驗學生理解能力、閱讀能力的GRE測驗裡,哲學系學生表現得非常好。此外也有研究
指出,在國小教哲學,「除了能夠讓學童在提出問題、建構論證、參與討論時更有自信心
與耐性之外,更有助於提升學童的語文與數學能力」。(賴天恆 2016)
在哲學系裡,學生會學到釐清概念、釐清問題、重建論證、尋找謬誤等等技巧,這些技巧
都是「公共思辨能力」當中的核心技巧。
雖然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訓練也關乎釐清問題、重建論證和尋找謬誤,但除
了哲學系,好像也沒有其他系所可以說自己的專業包含批判思考。此外,目前在大學開批
判思考課程的老師,大多是哲學系出身的。
當然,這並不代表高中生有義務要接受如同哲學系學生般的哲學訓練,因為我們隨便都可
以舉一大堆例子,說明某些哲學課程內容,並不是養成思辨能力的必要條件:
.知道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
.了解柏拉圖的理型論是要解決哪些問題。
.知道笛卡兒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
.有辦法證不完備性。
換句話說,若要在高中開設哲學思辨課程,這些課程也不能直接複製大學哲學系的「哲學
概論」、「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等基礎課程,而是要以思辨能力、公共溝
通為目的,設計特製化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特色或許會是:
以協助學生成為講理公民為目的。講理公民具備容忍和耐心,不會動輒把和自己意見不同
的人當成笨蛋或敵人,能夠理解他人說法,並願意不預設立場,以理由為單位進行討論。
大量使用臺灣社會公共討論的案例,並且平衡選擇足以代表不同立場的案例,避免造成側
重單一意識形態的結果。
教師避免預設價值觀或立場。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為什麼某個推論過程是錯的,但是不能「
告訴」(而不是說服)學生某個前提或結論在價值上有問題。
只在必要的時候介紹哲學理論或概念。例如「應然╱實然」的概念區分在每個價值性討論
裡都會用到,應該要教;而什麼是「超驗」(transcendent)則比較無所謂。又例如羅爾
斯(John Rawls)的無知之幕作為一種論證手段,是討論公共議題時的好工具,應該要教
;而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 The Model-Theoretic Argument 則比較無所謂。
以哲學人的話來說,這種課程可能類似於「倫理學」或「哲學基本概念」,只是加了一些
非形式邏輯和更多實務討論,並省略跟公共討論能力較無直接關係的哲學理論。
為高中生設計哲學思辨課程不但需要哲學專業,也需要教育的專業。除了哲學家之外,也
必須要有高中老師和高中生參與,他們可以提供來自第一線的諮詢,並協助確認可行性及
效果。此外,我參與的簡單哲學實驗室跟 Phedo 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都有對社
會大眾的哲學教學經驗。台大林火旺老師領導的新生代基金會,幾年來也深耕高中哲學教
師培訓。這些單位的存在,不僅證明了高中哲學教育的可能性,也顯示臺灣其實有豐厚的
專業資源可供普及課程使用。
思辨和溝通不會白費功夫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種思辨課程八成會白費功夫,因為例如:
.關於價值和道德,根本沒有對錯。
.即便有對錯,我們也不可能說服別人,因為沒有人會改變立場,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共識
,討論過後也不會有。
這類說法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它們忽視了「對錯」和「共識」都有不同的層次。例如
,一個人可以一面堅持自己的立場正確,但承認「某個理由不能用來支持我的立場」。在
這種情況下,和他辯論的人即便無法爭取到立場上的共識,卻至少已經在某個理由上取得
共識。在針鋒相對的社會議題辯論上,任何一丁點共識都為未來持續對話製造了可能。如
果一個人無法不預設立場,以理由為單位進行討論,就會錯失這種溝通機會。此外,上述
情況也說明了,推論是可以有對錯的,即便立場不同,我們依然可以說明自己支持某立場
的理由,在理由與立場間建立可檢驗的推論,並追問對方的推論的合理性,這些都能協助
溝通,即便無法取得滿意的共識,至少也帶來雙邊妥協的可能。
上面這類說法的第二個問題在於它們面對困境的方式是放棄。在民主社會裡,我們勢必要
通過政治程序做公共層級的價值決策。這是逃不掉的,不管你是否認為價值有客觀對錯,
都逃不掉。在這種時候,僅僅因為認為價值沒有對錯就消極面對溝通,不但是不明智的選
擇(因為這等於把影響政治的機會讓給別人),也是不道德的選擇(因為越少人監督的政
府越可能做出不道德的決策,造成無謂的苦痛)。
當然,有可能你對於「價值沒有對錯」的信念非常堅定,堅定到可以無視上述苦痛。我只
能說,如果我是你,我不會讓身邊的人知道我是這種人。
思辨能力可以考
有些人認為思辨沒有標準答案,因此難以教,也無法藉由考試測驗教學成效。這是錯的。
例如說,思辨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區分好推論和壞推論,而這種區分常常就
是有標準答案的。現行的GRE「分析寫作」測驗,也沿用了許多「即便沒有標準答案,也
可以一定程度測量」的判準,例如論點有沒有不一致、論證是否清楚有條理和說服力、說
明是否足夠等等。
關於思辨要怎麼考、有哪些「有標準答案」和「沒有標準答案」的測驗方案可以用,可以
參考〈誰說我們不能靠標準答案學思辨?〉,而如何組織思辨內容,寫出有說明力有助於
溝通的文字,也可以參考〈與其考國文,不如考洪蘭〉,我就不再贅述。
哲學思辨課不會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有些人說,我們已經有思辨的課程了,就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其實不是思辨的課程,你只要比照一下前面「公共思辨能力」的內容和《中華文化基本
教材》的上課情況,就可以理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在經典崇拜且
不介意使用必修課程來灌輸意識形態的情況下,造就了背誦式的教育和學生生命的無謂浪
費。這不是哲學思辨,而是哲學思辨的相反。
有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前車之鑑,若要推動高中哲學思辨教育,不管是教材設計和
考試,都應該謹守思辨和溝通導向的目的,避免背誦和意識形態的灌輸。因為背誦無效率
,而意識形態的灌輸會違反中立原則。
無法支持高中哲學教育的理由
記得上面提到過的,理由和立場的區分嗎?事實上,我現在就可以用這個區分來進一步說
明我的想法:我的立場是支持哲學思辨教育進入高中,但我並不認為目前檯面上支持此立
場的所有理由都是好理由。
例如,有人認為,當高中有哲學課,哲學系畢業生就更容易找到工作。我同意這是推動高
中哲學教育的必然結果:即使哲學畢業生不進入高中任教,也比一般人更有機會參與高中
哲學師資的培育工作。不過,我不同意「讓哲學系畢業生有工作」能成為推動高中哲學教
育的理由。
不管是政府還是社會,都沒有義務要特別給哲學畢業生工作機會。或許現行有一些必修課
,是學術領域大老「為了讓我們的學生有工作機會」爭取而來,但哲學人不該跟著搞這種
事。
如果「讓哲學系畢業生有工作」能成為支持高中哲學教育的理由,那任何科系都可以用同
一種推論向政府要求進入高中課綱,這不合理。我支持高中哲學教育,是因為這種教育對
民主社會有好處,不是因為這種教育能養活學弟妹(學弟妹抱歉orz)。
即便將來有機會參與培養未來公民思辨能力的計畫,哲學人也應該感到榮幸並且戒慎恐懼
,不能縱欲。支持《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搶救國文聯盟」掌握政治影響力推行他們的
計畫,但提出的理由多半誇大無根據,例如主張讀文言文經典可以提昇道德。他們甚至秉
持文化優越的態度,講出「年輕人缺乏文化,最後會像菲律賓一樣」的歧視言論。這些無
助溝通、有違學術良心的舉止,都值得教育推動者銘記警惕。
*感謝賴天恆在本文撰寫過程提供的建議。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goo.gl/4fuiFD
5.備註:
給耐心看完新聞或按下 End 的你:
最近關於哲學教育的話題好像很火紅阿~~~
是不是大家受夠了「如果能夠簡單,誰想要複雜。」這類的奇異哲學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