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蘋果
2.完整新聞標題:
【起底片】消失百年的絕命技 神射手藏在這裡
3.完整新聞內文:
靜謐的弓道場裏,射手踩著緩慢步伐來到定位,目光望向靶後,雙臂像貓拱腰般輕輕
舉起七尺的長弓,隨著弦慢慢拉開,弓開始浮現出驚人的形態,觀者與射者都屏息等待
著下一刻到來。
箭在弦的當下,心靈澄澈冷靜,釋出一點內心空間,箭離弦剎那,如積雪從竹葉上
自然滑落,這是弓道所追求的目標。
弓道是身體與心靈的運動,它保存了古代中原的射禮文化(六藝之一),其基本形態大約
是盛唐時傳到日本,到了明治時代,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武道精神,將弓術納入學校課程,
1919年為了統合各流派,才正式命名為「弓道」, 台灣則是在1895年的日治時期傳入,
並由日人推廣到全台各地。
戰後日人離開台灣,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蓬勃的弓道發展中斷。原本遍佈全台的弓道場
,包括台大、北一女、建中、嘉義女中、海軍官校等,不計其數,全都被拆毀,正式公開
的活動也因此停擺,期間只剩下民間人士零星的推廣。
然而文化的飄流與播種常會出人意料,經過近百年的生生滅滅,又會再次萌芽。2007年劉
秉政先生等人創立了台灣弓道協會,接著留日歸國的許博堯先生,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
於2015年成立了竹久弓道場,這是戰後70年來,台灣首座弓道專屬場地,隔年又誕生了藏
月弓道場。許博堯談起留日時與同學每天苦練,大家單純只為了一個目標,而試著去達成
的心情,他說:「這就是當初義無反顧成立弓道場的原因,並希望藉由這小小的夢想,能
重新看見一甲子前,弓道活動在台灣熱絡的光景」。
射藝在日本古代為貴族與武士專屬,用以鍛鍊心志的戰技訓練,如流鏑馬、三十三間堂射
等。流鏑馬為飛馬馳射 ,三十三間堂射即遠射,將箭由堂屋一端遠射至另一端(堂屋全
長121.7m .廊簷高4.5.3m)由於在有屋頂半開放的廊簷下比射,限制了箭的射角與飛行
距離,並用強弓來進行22小時的耐久賽,最後以射通堂屋的總箭數判定勝負,其競技種類
多變,除考驗射手的技藝與體力外,也因嚴苛的限制,大幅改良了弓具的使用方式。
到了現代,堂射演變為歡樂的成年禮形式,每年離1月15日最近的星期日,都會在京都的
蓮華王院舉行,吸引許多將滿20歲的年輕人參加,其中身穿華麗和服的女孩一字排開,引
弓齊射情景可說美不勝收。
禪宗融合日本箭術後,因弓道而生的「射藝與禪」一書讓許多歐美人士著迷,例如有20世
紀最偉大攝影家稱號的亨利 · 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就是最好的例
子。布列松認為弓道並不只是射箭,還喜愛將弓道思想深植於創作, 他曾說「並不是我
在拍照,而是照片在拍我 」,也對應了弓道中「射手與箭靶並非對立的關係,而是在同
一現實面上」的玄妙理念。
現今的日本不只將射箭視為運動或古老的傳統,反而以藝術或宗教儀式來看待,從青少年
學生到百歲人瑞,皆有習弓道者,射箭也因為其調和性高,不同的人只要使用適當的弓力
與箭,都可以運用得宜,在日本曾有瘦弱的女大生射手,在弓道比賽時展現驚人的準度,
連一旁孔武有力的男性都自嘆不如。
早在一萬多年前,我們的先祖因生存狩獵而發明了弓箭,日本弓道除了年代悠遠的箭術,
也包含了古代中國的射禮、印度禪宗,其內涵豐富璀璨,當我們在審視這項異國傳統時,
不彷站在更開闊的角度,以人類共同創造的文化資產來看待。 (周永受、黃競鋒/台北
報導)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is.gd/3ooCtA
5.備註:
感覺帥帥der~ 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