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來源:蘋果日報
新聞標題:高院法官邱忠義:同性婚姻如同廢死一樣複雜
3.完整新聞內文:
邱忠義/台灣高等法院法官
同性婚姻的問題看來和死刑存廢的論戰一樣複雜,這不單單是修改幾條法條即能草草完結
,這種沒有獲得普遍共識的舉動固然可以使同性相愛者獲得一絲安慰,但因為唐突地破壞
長久存在的有序制度,將使有序規範下的親屬與繼承問題變的極為紊亂。
適用於多數人的民法親屬、繼承篇三百多條「規範」裡,大多無關愛情,正因為愛情的無
價,所以這檔事根本用不著以法律來「規制」,否則將失去愛情的真諦。簡單的說,法律
制度永遠也別想框住人與人之間的真愛,愛是自由的、愛是沒有界限的,愛壓根兒不必強
要鑽入適用於大多數人的規制裡,外遇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民法只承認一夫一妻,不
是在約束只能愛一個人,而是規制著親屬與繼承的種種歸屬——所以儘管外遇比同性相戀
者多,目前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是:不能納入民法來規範其權利義務。
民法絕大多數的內容是具有社會相當性的價值觀,也就是全體群眾長久以來可接受的權利
、義務的集合。婚姻制度的目的也是一樣,我整理一下相關專業人士的爭點:兄妹相愛可
以登記結婚嗎?父女相愛可以登記結婚嗎?阿嬤和孫子相愛可以結婚嗎?人和動物雜交且
相愛可以結婚嗎?類此的其他情形呢?多數人的答案是不行!這違反優生繁衍後代的婚姻
制度目的,也超越了民法所容忍的倫理道德界線,即便他們彼此真愛著而且那麼深深的。
重點來了,同性相戀者可以登記結婚?這不能迴避地要抗衡著長久運行有序的前述婚姻制
度的目的,因為那是多數人共同要適用而具有社會相當性的規制。進一步的問題,親兄弟
同性戀可以結婚嗎?親姐妹可以嗎?同性結婚後,若雙性戀之一方因為性需求而和異性為
性行為可以嗎?
同性相戀是身體裡所埋藏著的與生俱來的因子的自然浮現使然,戀人們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眾人若強要擋拆本來就沒有道理,正視同性相戀的存在並予尊重,才是社會和諧應有的
態度。不過,尊重、接納是指私生活層面,若涉及公領域的制度,亦即現存以優生繁衍後
代及倫理道德為基礎的婚姻制度,似乎要通盤考量前述各種情形是不是也一併要納入民法
來確保?牽涉的問題太複雜了,再強調一次,親屬、繼承是預定給多數人共用的具社會相
當性的規範,所以排除了少數人的情形,以上的近親之愛、外遇等例子,都一一被排除了
,你說殘忍也好,無情也罷,但這實在都因為不在社會可容許的範圍裡。而這和頂客族或
不孕者的情形不同,這兩類情形沒有逾越社會可容許的程度。
同性相戀要入法,如同廢除死刑一樣,即便我們私底下都支持,但不能迴避得通過社會相
當性的洗禮,這樣才能確保長久有序,沒有共識的躁進,即便有理,也只會是另一個王安
石的變法。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21/993614/
5.備註:
同樣是法界人士,尤美女立委的作法,跟其他法界人士的看法,差異是什麼?
我不反同婚,但我比較贊成立專法
我是基督徒,最近為了這些事,看見很多親人、朋友,都為了這樣的事彼此有對立
甚至有的人感情就因此被撕裂,看了心情也很差
對於認知不同的人,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
短時間要用這樣直接強硬的作法,很多人觀念沒辦法接受,尤其較大的長輩
也因為這樣的對立,雙方更無法有空間互相傾聽、對話
我問今年甫從小學畢業、念初中的孩子,關於同志、同儕、家庭狀況、小團體...等等
其實在國小跟國中,討論同志話題的並不多,但是也有人會講
可是多半討論不起來,原因在於大多數人對這種事一點興趣也沒有
而且多半的學生,都是異性婚出現的小孩,大家對同志議題非常不熱衷
周遭有這樣傾向的人不多,又或者有LGBT,但是不想表現出來的? 也是可能
有的屁孩,家裡父母本來就很8+9風格,在小學、初衷,都是學校中的主要發聲者
8+9小孩,其實在現在社會中,仍不少,可能還比同志多很多
台灣排擠效應,在學校還是明顯的,教育一直都還有很多的問題
甚至老師都不太能解決,尤其公立學校老師,有些更是散漫到不行
社會風氣,還是差很遠、光是看很多家長的態度,就知道不同層級
在這種情況下,嚴重就是被霸凌、輕一點就是排擠
這樣的狀況,不是只會發生在LGBT小孩、或是未來是同婚家的小孩
但越是強調特定族群的保障,跟聲音,反而會有反效果
循序漸進,是一種做法,降低衝突是可行的
強勢直接,也是種作法,先做了再讓衝突跟對立,花時間去吸收
不要罵不懂修法內容的人是腦殘,社會上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同溫層取暖很容易,但不是只關心跟自己意念相同的就好
只關心自己肚子溫飽的人,比想像中多的更多
川普並非是好咖,但是看這次美選就知道一件事
社會貧富差距越大、階級差距越遠,認知跟意識形態就更甚
這樣的差異、撕裂,都真實在我們身邊上演
究竟
立專法,這樣溫和的作法,對同婚人是傷害較大
還是修民法,直接發起對立,讓社會彼此撕裂傷害較大?
不可能在一種文化開始變化前,能無痛就做到,但是如何取捨
每個人都講自己是出於愛,誰有更多的愛,就有更大的包容跟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