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當原民智慧遇上科學研究 《黑熊森林》六年記一段尋熊情

作者: aadm (別人尬車我雷纏)   2016-12-13 07:53:13
1.媒體來源:
※ 環境資訊中心
2.完整新聞標題:
※ 當原民智慧遇上科學研究 《黑熊森林》六年記一段尋熊情
3.完整新聞內文:
花費六年時間拍攝,紀錄片《黑熊森林》9日終在院線上映,傳說中的台灣黑熊躍上大螢
幕。
黑熊是故事核心,但《黑熊森林》並非生態紀錄片,貫串影片的靈魂,是黑熊生態研究學
者黃美秀,與她的研究夥伴——布農族巡山員林淵源,落地走入林間,在中央山脈裡的「
尋熊記」。兩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訓練、個性截然不同的人,在尋熊過程中,所經
歷的合作、衝突甚至生死與共。
傳統與科學交織的火光——黃美秀與林淵源的尋熊記
故事源自1997年至2000年,黃美秀首度進入中央山脈的大分地區,進行台灣黑熊野外研究
期間寫下的手札。這些紀錄先以《黑熊手記》之名出版,後來再版為《尋熊記》。
2006年,導演李香秀聽聞黃美秀的事蹟,也首次意識到「台灣有黑熊」。2010年,從未拍
過生態片的李香秀決定拍攝山林紀錄片,並展開田野調查。2011年底,正式展開漫長的拍
攝。
捨棄當下的最新研究進展,《黑熊森林》以1998~2000年發生的往事為題材。李香秀說,
因為那是台灣第一次有研究者實地深入最偏遠的森林觀察黑熊,在當時艱困的環境中,面
對未知狀況,須承受更多的壓力與衝突,這也使得故事更值得被記錄。
而讓這段故事特別動人的另一個因素,是協助調查研究的布農族巡山員林淵源(林大哥)
滿滿的原民傳統智慧,不斷碰撞黃美秀長期接受的現代科學訓練。在尋熊過程中,兩人一
再面臨考驗。
黃美秀曾這麼寫道:「自己的邏輯跟這近十年來所受的科學訓練,在這片依自然法則運作
下的叢林,以及非科學、非主流範疇的大哥面前,正受著嚴苛的挑戰與考驗。」當時她初
識林淵源,大概無法想像這考驗,日後將讓她經歷生死一線間。
兩人後來多次合作,困頓環境中有不少磨合,但以發生在土葛崩壁的事件,最是驚心。當
時,林淵源原以傳統習俗為由,反對延後行程,但他依舊陪著一心尋熊的黃美秀留下來,
途經崩壁時,黃美秀被石頭砸到,險些跌落山谷,林淵源始終不離不棄,試圖將黃美秀拉
回。
這段駭人的經歷,李香秀以動畫重現螢幕,黃美秀回顧當時,「你說沒有影響是騙人的,
對我自己也有啟發,就是,人不可以太...在山上要低調,不可以太自負。」
「我認定這個人救過我,他將會是我一輩子的大哥」,這件事發生在2000年冬季,至今,
大分的研究環境已有改善,人事已非,但生死與共的情義仍留存在黑熊森林中。
不入深山,焉能尋熊——李香秀的尋熊記
《黑熊森林》圍繞在尋熊,即便故事以人物為主軸,但沒有熊的「黑熊森林」將是何等遺
憾。然黑熊數量非常稀少,山林遼闊,想拍到黑熊是可遇不可求。「從來沒有人預期我會
拍到熊,從來沒有。」李香秀說。
隨著台灣黑熊在水中打滾的彩色畫面出現在大螢幕,李香秀證明她做到了。六年守候,她
捕捉到許多黑熊的精彩畫面。
無論怎麼以文字形容黑熊爬上樹梢吃果子,都比不上一個真實畫面。例如一不小心從樹梢
滾下的可愛模樣、對著自動攝影器材充滿好奇與不爽的黑熊,最終成功扯下器材,或是看
著綽號「米奇」的黑熊,用牠兩只米老鼠般的熊大耳對準螢幕,觀眾的嘴角就都不自覺地
上揚。
這些畫面得來不易。回想2010年,沒有山野經驗的李香秀初次跟黃美秀研究團隊進去大分
時的狀況,她形容自己「很狼狽、慘不忍睹!喘得跟偵測犬一樣。」
「也有人勸我走到瓦拉米就好,那我還拍什麼?」在接下來的六年,李香秀進入大分27趟
,三趟與黃美秀研究團隊同行,其餘雖然也有志工、攝影師隨行,但更多時候,都是她親
自去綁自動攝影機,一次次的調整角度,並堅持等待動物入鏡。
「我花很長時間,一次次去克服恐懼感、 陌生感。」鏡頭背後,未嘗不是另一場屬於導
演的尋熊記。
用生命與故事記錄土地
《黑熊森林》是李香秀的第三部紀錄片,從描述在地歷史的《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到
海洋故事《南方澳海洋紀事》,到《黑熊森林》。李香秀戲稱,這是包山包海,拍完海,
就來拍山。
但不經意間,她也流露感慨,「我們對自己踩踏的土地太不瞭解」,選擇拍《黑熊森林》
是有使命感的,甚至越拍感覺越強烈,「連生命都可以不要的感覺」。
至於這使命是什麼?她笑笑,未說明白。或許,看完紀錄片的你能找出答案。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e-info.org.tw/node/201739
5.備註:
12/9~12/15 快去電影院看
作者: dswchen (Douglas)   2016-12-13 08:22:00
推明尼蘇達校友黃美秀教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