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docid=103969855
兩岸/張亞中:身分認同決定兩岸和戰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19日在中國時報發表專文指出,每個領導人
都會強調他的目標是為國家維護安全和平、為人民謀福創利,但是正如同佛法有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可達彼岸之論、西諺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之說,各領導人可能有
不同的治國理論、制度選擇、治理路徑。但如果心念不對,所有法門皆為無明,
難達彼岸;如果方向錯誤,所有路徑必為歧路,離羅馬愈來愈遠。
如果從對兩岸和平交流的期望來看,習近平與蔡英文的距離其實沒有多遠,甚
而是毫無距離。他們都希望兩岸保持好的互動,促成好的關係,讓經濟繁榮發展
,民眾和平相處。但是他們兩人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即「身分認同」的不同,這
個差異影響到他們對兩岸關係「本體論」的看法,也影響到了彼此兩岸政策的「
方法論」,而使得雙方原有的期望呈現不同的「結果論」。
研究國際關係者總是冷冰冰地看這個世界,他們都肯定安全與利益在國際關係
中的重要性,但是,無論是強調提升實力的現實主義,或是追求互惠合作的新自
由主義,都是從「唯物」思維去建立論述或制訂政策,而忽略了「唯心」思維的
重要性。從「唯心」思維來看,將對方視為「敵人」、「對手」、「朋友」,或
「家人」等不同對象時,其做法一定不同,最後不僅會有事倍功半與事半功倍之
差,甚而會有徒勞無功、關係惡化之果。
「認同」是一種唯心的思維。用白話說,認同就是「告訴自己我們是誰,告訴其
他人我們是誰,告訴自己其他人又是誰」。不同的認同會產生不同的國家利益認
知,導致採行不同的政策與作為。舉例來說,二戰以前的德國,認同自己要做「
歐洲的霸權」,但是二戰以後的德國認同自己是「歐盟的干城」,德國對國家利
益的認知不同,戰前戰後政策也完全相異,歐洲也因德國不同的自我認同而有不
同的面貌。
習近平與蔡英文目前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身分認同」的不同。習近平對於身分
認同的立場是「兩岸都是中國人」,但蔡英文所屬的民進黨則不承認自己是中國
人,而只是台灣人。習近平認為兩岸是血濃於水的一家親關係,蔡英文所屬的民
進黨則堅持《台獨黨綱》,不放棄分離主義的思維,蔡英文在520的就職演說中
強調要重建「原民史觀」,其意就是要去中國史觀,讓兩岸形成不僅是「一邊一
國」,更是「一邊一族」的兩族關係。
今年大選,蔡英文及民進黨大獲全勝,誤以為民進黨所主張的「身分認同」就
應該是全民應有的身分認同,任命基本教義傾向的文化及教育部長,就是希望強
化民進黨的「去中國化身分認同」。不惜以違反法理的方式摧毀中國國民黨,其
意也在希望徹底割裂台灣與中國近現代史的唯一政黨連結。民進黨用心用力越重
,也讓自己越陷越深,「去中國化身分認同」成為一條越難以回頭的歧路,而其
結果不僅是習近平與蔡英文的距離越來越遠,也是大陸與台灣的距離越來越遠。
今年11月的「洪習會」中,習近平脫稿談話稱:反台獨是基於中華民族的民族
主義立場,大陸13億人不會答應台獨,如果共產黨不處理台獨,「中國人民會推
翻他們」。習近平透過這次的談話,已經不再是以民族大義為訴求,而是以共黨
政權安危來提醒蔡英文。習與蔡兩人在身分認同的一線之隔,有可能成為未來和
與戰的一線之隔。
持有不同的認同,不僅難以眾志成城,更難建構同樣的目標。台灣內部因為民
進黨的追殺而難以團結,兩岸關係也因為民進黨的執著而出現根本的不信任。在
身分認同沒有交集的情形下,即使兩岸交流能夠暫時不讓距離走得太遠,但終究
會使兩岸處在危局之中。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念轉」。要解決目前的兩岸僵局其實一點
也不難,蔡英文的一念之轉,可以化解台灣的藍綠認同爭議,更可以讓她與習近
平的距離不再是海天一線,而是桑田埂間的一線之隔而已。蔡英文的一念其實很
簡單,只要是以「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兩岸兄弟/姊妹一家親」的身
分認同,並且放下台獨分離主義,不就可以讓兩岸從干戈之險化為玉帛之美嗎!
(吳靈芬編)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