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管仁健: 只打童乩卻放任桌頭的灣騙回家

作者: Pietro (☞金肅πετροσ)   2017-01-08 11:19:14
FB卦點說明:(正體中文 20 個字)
比起鄉愁所苦的灣生 直接受到生命威脅以及成為人球的滿生遭遇更慘 並且更符合陳女士
所虛構的操持流利殖民當地的語言的灣生情景
灣生為真 然而在國語家庭政策下
與因五族共榮政策下鼓勵要學會華語的滿生相比要會流利臺語有困難度
FB連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02710793130966&id=10000176171422
1
https://derpy.me/pzlOr
FB內容:
只打童乩卻放任桌頭的灣騙回家(管仁健)
  台灣,真的是全世界詐騙成本最低的國家。對於最先曝光的車手,社會各界(尤其媒
體)用「獵女巫」的心態在追殺;但原本應該是為普羅大眾把關,具有專業地位與學術能
力的名人,卻淪為詐騙集團的門神,事發後有的切割、有的神隱,也有的置身事外。鄉民
們,認清一個事實吧!對於台灣史,有時《壹週刊》的可信度,還超過中研院台史所與遠
流台灣館叢書吧?
  2015年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灣生回家》,將1895年至1946年間在台出生的日本(內地
)人,包括日台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視為「灣生」。其實對於我們這些台文所的學生來說
,用出生地與父母的身分來區分是否為灣生,意義反而不大。青少年時代在日治時期的台
灣待過,能用文學作品呈現台灣史實的作家,例如寫《台灣縱貫鐵路》西川滿、《陳夫人
》庄司本一與《南方移民村》濱田隼雄,才是我們印象中的灣生。
  二戰結束前日本在亞洲各地的殖民地,有些即使尚未軍事占領前,就已經有日本移民
進入;不過最重要也經營最深、最久的,應該還是滿州、朝鮮與台灣這三地。因此在討論
灣生這話題時,與其去對比灣吏(來台任職的日本官員)或灣辯(來台從業的日本律師)
,遠不如對比其他殖民地裡的日本人,尤其是對比滿生或朝生才更恰當。
  從鄉民角度來看,灣生與滿生、朝生一樣,在戰後要被引揚(遣返),但台灣不像滿
州,沒有蘇聯共產勢力入侵的干擾,以致在戰火摧殘下治安混亂;也沒有朝鮮那樣的獨立
運動與民族對立,除少數地區有針對個別日本警察的報復行動,例如高雄州特高課長仲井
清一,被綁架到半屏山圍毆凌遲後再槍殺外,並沒有像滿州朝鮮那樣出現移民村遭屠戮的
慘劇。
  另一方面日本戰後經濟蕭條,缺油缺糧讓灣生們更想續留台灣;但礙於國府的政策,
即使主動放棄日籍,甚至改成漢名,最後也只有極少數國府非用不可的人以外,其他全都
必須遣返。灣生被迫返回日本居住後,與滿生朝生相比,最難適應的就是氣候。不過灣生
的父母較多來自九州甚至琉球,雖有氣候因素,但其實也沒這麼嚴重。比起滿生與朝生,
戰後的灣生幸福多了。
  灣生與滿生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對當地語言的嫻熟度,在政治上918事變後關東軍扶植
的滿洲國,不被國際聯盟調查團接受,表面上日本必須與滿洲國建立平等的邦交,因此在
滿州的日本孩子也要學華語,以標榜滿漢和朝蒙的五族協和、王道樂土。另一方面華語跟
漢字的結合度比台語高,學了之後能閱讀更多書報(日本傳統上流社會就以通漢學為時尚
),也更具商機,滿生學習華語的意願自然較高。
  至於滿洲國成立前最有名的滿生,就是影歌雙棲紅星李香蘭(山口淑子),她甚至可
以冒充中國人多年而不被識破,如果不是戰後抓漢奸時為了保命才交代國籍,誰會相信她
不是中國人?
  但田中實加虛構的灣生外婆,不但會說台語,與管家夫婦三人在家中還都用台語,這
跟台灣人經驗裡內地人讀小學,本島人讀公學校;除少數台籍菁英家庭的子女,有機會在
小學校裡與灣生成為同學,最後變成「國語家庭」。灣生用台語交談,就成了最大的破綻
。即使在《灣生回家》紀錄片裡,就算如導演所說,都是真的灣生,也都這麼愛台灣,但
他們在劇中仍無法像田中實加所虛構的灣生外婆,說出一口流利的台語,然而滿生會說華
語的就多了。
  先父多年前去北海道旅遊時,接待他的旅館主人就是滿生,她的兒子是在文革後才回
到日本,華語說的還比日語好,見到說華語的客人還特別高興。但她的兒子還算幸運,有
母親教她日語。很多日本父母甚至為了逃難,拋棄了襁褓中的幼兒,這些被中國家庭收養
的戰後孤兒,剛回日本時連50音都不識,最後就只能淪為跟華裔黑幫廝混。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了獎勵日人移民台灣,政策設計上可謂無微不至,移民村裡的
廁所甚至還有沖水設備,羨煞了來參訪的關東軍代表。當然為幾千人蓋廁所,跟為一百多
萬人蓋廁所,難度是不一樣的。
  可惜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等限制,台
灣的日本農業移民村並不成功。1945年遣送回日國的日本人,對照台灣二十多個農業移民
村,每村最多也只有一千多人,遠少於遷往於各大都會區或自主移民的日本人。這些移民
村的農民,比起在台灣其他的日本人,經濟上與地位上都顯弱勢;但在共享內地人對殖民
地人的優越心態上,仍是無可避免的。
  田中實加最荒謬的是要將滿生(尤其是戰後孤兒或遺華日僑)的不幸,跳接到她自己
想像的灣生上面,要搞一本山寨版的《大地之子》,但她的史學能力又無法駕馭這題材。
  滿生的悲劇是在於1945年8月,日本在遭受美軍兩顆原子彈轟炸後,蘇聯紅軍片面撕
毀互不侵犯協定,攻入中國東北後,關東軍的精壯都已調至南洋,軍力空虛下就直接徵召
開拓團的所有男性,僅留老弱婦孺們,被迫緊急撤退,向有船能回日本的大連、丹東等港
口集結,期望有機會能乘船回國。
  溥儀宣布退位後的滿洲國裡,上百萬的日本難民,有些婦女帶著幼兒,為了逃避蘇聯
紅軍的姦辱,只好改嫁中國人,就像先父在北海道遇見的那位滿生。1950年日本政府對滯
留中國的日本人統計是26,492人,1959年就將她們宣告為戰時死亡,對家人發放30,000元
弔慰金,並取消其戶籍。
  1972年中日建交後,日本厚生省將戰後被中國人收養,且未滿13歲的日本人定義為遺
孤,發給他們日本國籍並援助他們回國;但13歲以上的「殘留婦女」則視為自願留在中國
,仍然無法回到日本。這些日本遺華婦女在歷經蘇聯紅軍的入侵姦辱、國共激烈的圍城內
戰、新中國建立後的清算鬥爭到血腥文革,確實會有裝啞巴的動機與需要;但田中實加要
把啞巴嬸的故事搬來台灣,這種灑狗血的劇情,就需要更透徹的史學素養來營造。
  1985年日本厚生省制定了遺華日僑的身份擔保人制度,規定她們必須徵得日本親族同
意才可以在日本居留,但很多婦女找不到親族擔保人,因此仍然無法回國。1989年日本國
會通過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限制遺華日僑歸國時,只有與日本人有血緣關係的嫡子才
能一同取得國籍,養子、繼子則被排除在外。因此有十位不符合規定的殘留婦女,到了日
本機場就被扣留,引發日本國民的關注和不滿。
  日本政府在民意壓力下,1993年終於取消了殘留婦女與遺孤的差別政策,所謂的啞巴
嬸才全數得以回國。但由於遺華日僑長期在中國生活,思想和價值觀都受了影響,又無法
嫻熟使用日語,喪失了勞動能力,只能領政府的救濟金維生。加上他們在戰後經濟起飛那
段時間不在日本,沒有保險,如今也只能領最基本的年金,成了比「下流老人」更慘的老
人。
  田中吹得全台醉,錯把滿生當灣生。只要政治正確,這麼荒謬的21世紀《南海血書》
,照樣風靡全台;對喜歡台灣史的鄉民來說,真是千金難買的一堂課。但對台灣這「只打
童乩卻放任桌頭」的偽善社會,灣騙回家的故事絕不會是最後一課。
※ 臉書爆卦請用FB當標題,並附上20正體中文說明卦點,違者水桶一個月。
※ 注意!濫用FB爆卦視同鬧板文處理。
※ 記得要附上來源網址。
作者: viable (《私人創作》)   2017-01-08 11:21:00
XXX假掰
作者: UniversalGod (UniversalGod)   2017-01-08 11:26:00
作者: IHD (終於要等到時空變異了嗎?)   2017-01-08 11:27:00
就選擇性啊 甚麼都不能太認真 不然華式完形整體 一定崩潰的
作者: linus (天使不見了)   2017-01-08 11:27:00
開新副本?
作者: viable (《私人創作》)   2017-01-08 11:27:00
假掰
作者: pinkowa (pinkowa)   2017-01-08 11:30:00
作者: jessicali (dr house真的太好看)   2017-01-08 11:32:00
嗯滿州國的日本人多已融入當地社會,戰後沒回去確實要假裝自己是當地人會比較輕鬆雖然陳xx是假冒,但如果灣生二戰時嫁入台灣人,一直與丈夫留在台灣,那會說台語不奇怪
作者: Pietro (☞金肅πετροσ)   2017-01-08 11:41:00
管老師說的是有點誇張啦 不過介紹滿生才是主要目的囉
作者: jessicali (dr house真的太好看)   2017-01-08 11:43:00
陳xx最大破綻不是她跟外婆同姓嗎
作者: Pietro (☞金肅πετροσ)   2017-01-08 11:43:00
就算有嫁給臺人的日人婦女 也不會像陳所宣稱的有管家的高階層家庭日本人入贅的情況蠻多啊 這部份還好啦日本是要求同家庭的同姓氏 然而對於入贅他們的接受度比華人高多了 臺灣較多的也僅是過繼其中一個兒子給岳父家族
作者: lovejamwu (阿發我愛你!!!)   2017-01-08 11:48:00
作者: Pietro (☞金肅πετροσ)   2017-01-08 11:49:00
這大概和日本直到近代才因苗字必稱令而普遍使用姓氏有關吧? 反正華日對於姓氏的執著度有差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