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eh67 (雙雙金鷓鴣)》之銘言:
: 日本文明的起源是漢字,和中國漢族同屬儒家文化圈,這可印證日本人的祖
: 先多來自山東半島,齊國是春秋時代人口最多的大國,也是離日本最近可渡海移
: 民的國家,輸出漢字和儒家文明,到了戰國天下大亂,最終,秦始皇滅了齊國,
: 統一中國內地後,徐福來到日本向山東移民的齊國人說明天下新的局勢,齊國人
: 因祖國被滅了,也不願臣服於秦帝國,於是,擁戴徐福為天皇建立日本國,而徐
: 福是士大夫是有建立國家制度的能力,君權神授,為切斷後代子孫錯認秦國為祖
: 國,因此去姓氏以防被後代考古出血統身世來自中國,所以日本天皇沒有姓氏。
日本真正提倡儒學應該是德川幕府,把朱子學轉化為武士道,
之前只是把儒學當做其中一門學問,沒有深入文化之中.
有一些考證是說天皇家為姬姓,然後是傳承自太伯.
《魏略》
「自帶方至女國萬二千餘里,其俗男子皆黥而紋,
聞其舊語,自謂太伯之後,昔夏后小康之子,
封於會稽,斷髮紋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人亦紋身,以厭水害也。」
但這邊的傳承就有點混搭風格了.
按照周的傳承來看,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
因為自己阿公(古公亶父)的一句「以後王位該給小昌昌」,
大伯太伯與二伯虞仲讓位給姬昌他老爸季歷,就離開周逃到荊楚一帶,
最後由吳地之民推舉太伯為王,太伯死後由虞仲繼承王位.
周認的老祖宗和夏沒什麼關係,更別說是夏后少康之子,
周室諸侯自認是夏後裔的是杞國,姒姓,爵位是公,
杞國也隨著戰亂遷徙,從河南建國,最終也是到了山東半島一帶,
另外傳說和夏后少康有淵源的就是臥薪嘗膽那位的國家越國.
畢竟不務正業的太史公筆下的徐福有兩種形象,
在秦本紀裡面的徐福至少騙了始皇兩次,
第一次是始皇幫他湊足人數出海,但出海不成推說是有大海怪,
第二次是始皇幫他把海怪打死了,這下徐福也只能出海不可.
在淮南王列傳裡面提及的徐福就騙了始皇這麼一次大手筆,
才是現在徐福形象的主要構型.
如果硬是要套所謂的華夷思維,那也只能這樣說明:
原本被視為東夷的諸侯被當做華夏圈的一份子後,
不服華夏的東夷就往海外擴大了,
徐福傳說可能是其中一項假借的狀況,
總而言之就是現今山東半島,蘇杭沿海的住民寧願東渡也不要留在原地.
但如此一來,東渡日本的狀況,本來就是想和華夏圈切割來著的.
所以就算是東渡說,更不應該說他們是齊人,
他們更寧願認為自己是夏末裔的杞人或越人,
或是傳說是姬姓末裔的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