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霖是我姑婆(爺爺的妹妹)的先生,用台語講的話叫「丈公」。
我姑婆的大兒子現在在加州,以前我記得是在NASA做研究員的樣
子,後來轉行,現在開了一個房地產仲介事務所。二兒子現在在台南
成功路開診所。
關於我丈公的研究其實已經很多,最主要是丈公的弟弟本身也是史學
家,所以整個二二八相關研究裡面,關於丈公的這一塊其實是比較早
起步的。
不過看完了這些以後,大家有沒有想到一件事情?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上歷史課,老師都會告訴我們「日本人歧視台灣人
,都不讓台灣人唸法律、政治,所以台灣人大多只能唸醫科」。這個
論述其實大有可議的地方。但不知道為什麼,不管是國民黨的史觀,
還是台灣人自己的史學論述,都不乏有人支持這個論點。
確實,一直到大正時代為止,台灣人能夠從日本取得大學文、法、政
方面學位的人是鳳毛麟角。但是到了皇民化時代末期,當時台灣人求
學日本內地的大學生裡面,醫學生固然是主流,佔有五分之二;但法
政學生也佔了五分之一強。在皇民化時代末期,已經很難看出來日本
人對於台灣人唸文、法、政,有什麼制度上的歧視。如果真要打壓,
那也不會有我的丈公,或甚至是以日本為跳板留學紐約哥大的唸經濟
陳炘,與唸教育哲學的林茂生等人。
台灣人能從日本取得文、法、政大學以上學位的人之所以少,我覺得
有幾個原因。第一,語文程度問題。眾所皆知地,理工科對於語言程
度的需求比較低,而文法政科系需要高於一般知識份子的語言能力,
通常是非母語(native speaker)莫辦。日本治台也才五十年,在那
之前,台灣不要說日語,就連初等教育與普及的漢語教育都付諸闕如
。日本人能在五十年大約兩代輪迴的時間裡,教出了一代日語程度足
以勝任帝大文法政科系,甚至赴美留學的菁英,不可不謂成就斐然。
第二,不要說台灣,即便在日本本土,文法政經的高等教育也是集中
在少數的都會區裡面。以日本舊制九帝大而言,擁有文、法、政、經
科系者,只有東京、京都、東北(仙台)、九州(福岡)、京城(首
爾)與台北。其中只有東京與京都是文、法、經三科系俱備。東北與
九州、京城則是文、法兩科系;台北則是文、政兩科系,而法學教育
則併入政學。日本在設立大學文、法學科系的時候,其實還談不上歧
視,只是這種科系本來就只有在大都會區才有相應的市場與人才。殖
民地光是初、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就已經非常吃力了,說要在五十
年內生出一流文、法、政科系,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
所以台灣人不是不能唸文、法、政科系,而是台灣本土還沒辦法提供
相對應的選項。台北帝大有,但是它的程度跟不上台灣人才進步的程
度;而且台北帝大的文政科系,是以培養拓殖官僚為取向,養成方向
有點偏。所以有語言能力、夠用功又有金錢資助的台灣人,當然是以
日本本土的明星學校為首選,而不是跑去台北帝大唸一個半調子的學
位。
至於台灣人去日本唸到帝大法學科系畢業,會不會遇到就業歧視的問
題呢?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要知道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晚期,就已經
建立了很完整公正的司法官採用制度。我的丈公能夠東京帝大法學科
畢業,然後應屆考進京都地裁,這種資歷就連現在的東大畢業生聽到
也會嚇得不要不要的。所以,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其實已經慢慢顯露
出晉身主流官僚路線的傾向了,只是日治時期沒有長到可以證明台灣
人的能力而已。
話說回來,戰後台灣人在文、法、政、經等科系遇到的玻璃天花板,
恐怕還要更嚴重一些。例如說,某幾個培養外交人才的大學科系,一
直到差不多二十年前都還幾乎全是外省人的天下。媒體界則是語言、
血統與人脈的壁壘森嚴,把台灣人擋在外面。
在灌輸下一代「日治時期對台灣人的求學與就業歧視」的觀念之前,
反思國民黨恩庇侍從體系近七十年來的所作所為,我覺得他們其實沒
什麼資格去批判日本人啊…
※ 引述《v99999 (95至尊)》之銘言:
: 1.媒體來源:
: ※ 例如蘋果日報、奇摩新聞
: 民報
: 2.完整新聞標題:
: ※ 標題沒有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