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神有說過,台灣一般公司 與 全球大公司 所採取的經營策略有很大的不同
https://goo.gl/zzBXym
一種稱之為:SM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也就是穩扎穩打、風險最小化、財務厚積薄發
也因為要求穩扎穩打,故成長是緩慢的,甚至可說沒有機會晉身全球的機會
因為還在成長中就被全球大廠打趴了。
亞洲人可說是玩這種方式的翹楚,特別是銀行業。沒看到每次出現金融危機,
都是散戶受害,理專依然賺爽爽。日本那些 豐田、三菱、NEC、東芝 可以是代表。
但在這年頭還要採用這種玩法的新創,可說是完全沒機會。
另一種稱之為:IDE (Innovation-Driven Enterprise)
目標為非線性成長,而是指數性成長。只要指數性成長業務奏效,
就算初期的人事成本虧也再所不惜。再依「人月神話」所言,
人多人少是一體兩面的事,只看需要事情早點做完還是晚點做完,
另一方面只要現金流沒斷,虧再多錢也不會倒閉。
反而是早點卡位,避免其它公司聽到風聲也跟進事業,才是重點。
翟神原本應該算到還有一筆資金會進入的,才會在七、八月大徵人
結果沒想到金主看不透翟神的走法,遲遲不投。造成現金流斷線,
才忍痛殺出。
====
說到這,讓我想起以前的一件故事,說在台灣有一位傳產大亨如何連續吃下各家代工廠
手法是由一開始的合作,到擴大投資。以及承諾會有十倍的訂單,要求該代工廠擴廠
結果該代工廠一擴廠完成後,遲遲不見訂單進來。但工廠營運又要開支,
於是該傳產大亨就坐在一邊等,等到該工廠倒閉後,再以低價收購。
就此又多出一間全新工廠的產能。只是那位傳產大亨是哪一位,一時之間查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