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有沒有歷史課台灣史的八卦

作者: saisai9230 (小為)   2017-01-26 15:27:07
※ 引述《MinaseNayuki (水瀨名雪)》之銘言:
: 記得高中的時候還是扁扁執政
: 那時候歷史課台灣史的部分從荷西到日本殖民都教得滿詳細的
: 包括建省的背景和每任總督的政策都很清楚
: 可是到了下一章中華民國在台灣就開始打迷糊仗
: 只記得什麼進口替代、出口擴張
: 老師也說不重要,學測指考不愛考
: 先把皇民化政策背熟比較重要
: 有沒有這段歷史最近可是教得最模糊的八卦
: 還是年代太近就不算歷史了
基本歷史學不太處理現代的部分,通常都會交由社會學科
(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來去處理。
而且歷史的動向如果牽扯到其父執輩或者其祖先,會有很多情緒在裡頭,
不僅僅為前人辯護,也是為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辯護,很難有理性討論,
甚至淪為謾罵、羞辱。吳乃德寫〈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的論文,就被罵翻了。
請參考下面網址: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8593
另外像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就有很多感性情緒在裡頭,
這時候理性分析對於受害者家屬就是淪為一種殘酷。
離我們更近的1960年代以後的台灣經濟史,就更是如此,
很多當事人以及其後代都還活在這世界上,很難有理性的推斷。
而且李國鼎、孫運璿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這是事實無法否認。
可是歷史沒有提供我們比較的對象,所以歷史學尚無法看出到底壞在那裡或者缺點何在。
再加上經濟史需要更多時間來看整體脈絡,
像我們才正要開始承受1960-1980年代財政政策的後果(年金問題、十大建設),
所以連歷史學家都可能無法完全理性審視這一段歷史。
接著是老生常談,國高中歷史教科書不談歷史評價。
其實原本我們有歷史評價的傳統: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但是由於是今朝為前朝寫史,常常就會變成一種汙衊、否定的歷史,
再加上隨著五四運動後西方歷史傳統的傳入,我們就放棄這個傳統了。
隨著蔣介石北伐完成,開始實行黨化教育,
並且規定國高中教科書內容必須按照教育部頒布的課綱來制定,
出版社以及教科書主編人為了能夠出版賣書以及避免外人攻擊造成自己的困擾,
當然更不願意去觸碰歷史評價這塊。翻開高中歷史教科書臺灣史的部分,
目前只有鄭成功會談歷史評價,這是因為原住民的民權上升,
加上根本沒有鄭成功後代會來反駁這一點所導致的。
再者,歷史評價用選擇題真的不好出,很傷學測指考出題者的腦袋,
甚至會有很多出題者想不到的爭議,出題者當然也不願意去觸碰這塊。
所以從學測指考出題者到教科書出版社就避談歷史評價,
當然教育部更是因為政治因素完全不想碰這塊。
可是避談歷史評價的時候,有時候就會凸顯某些人物正面形象,
國高中歷史課本講到劉銘傳都是正面形象,他對台灣的現代化是多麼的美好,
卻不講他在清賦的污了多少錢,導致劉銘傳走了之後換邵友濂來台灣時,
邵友濂卻發現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使得邵友濂唯一貢獻是把省會搬到台北去。
然後課本後面講到中華民國部分都是講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十四項建設云云。
這是要凸顯清朝-中華民國是一脈相承並且都對於台灣現代化都有巨大的貢獻。
可能是當年課綱編排者有意無意想要讓我們接受的歷史思想。
所以或許你認為日治時期以前歷史都被教導的很詳細,
事實上你在課本中所知道的人物與事件,早就是(有意無意)被選擇出來的結果。
作者: mikepopkimo (Mike)   2017-01-26 15:30:00
鄉民:我們只讀日治時代,其他都是外來政權
作者: oftisa (oo)   2017-01-26 15:36:00
李國鼎、孫運璿只是照美軍顧問團的命令做事而已是美軍/懷特顧問團的貢獻,不是這兩個黨國宣傳出來的人的貢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