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TVBS新聞(新聞)
2.完整新聞標題:
無法複製的琴音 義大利名琴製作解密
3.完整新聞內文:
後代爭相仿製義大利名琴,卻無法複製其聲音。台大團隊與奇美博物館研究發現,義大
利名琴美妙音色關鍵可能與當時對木頭化學處理、數百年來化學變化及多年演奏造成
震動有關。
小提琴是阿瑪蒂(Andrea Amati)於1550年左右在義大利的克里蒙納小鎮所發明的,後
來小鎮更孕育出史上最著名的兩位製琴大師史特拉底瓦里和瓜奈里;縱使後代有無數的
製琴高手都仿製這大師的作品,但仍無法複製其聲音。
台灣大學化學系與名琴收藏獨步全球的奇美博物館的合作研究,發現義大利名琴美妙
音色神秘的關鍵可能隱藏於木材中,這項研究的線上論文已於2016年12月19日發表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台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戴桓青表示,過去不少專家認為,名琴的秘密來自於特殊
的塗漆;但這次研究發現,名琴背板的楓木與現在製琴使用的楓木,其實是非常不一
樣的材質。
儘管名琴上的楓木與現代製琴的楓木,其樹種、產地與質地相近,不過研究團隊透過
固態核磁共振,檢視木頭有機成分及不同纖維組成比例,再由同步輻射中心透過X光繞
射檢視木頭纖維素結晶比例。
後續並進一步以質譜分析法,瞭解木材含有的微量元素(主要為金屬元素)是否有不
正常改變;最後再用熱分析法,慢慢把木材加熱,觀察其重量變化及放熱變化。
戴桓青表示,透過上述測量方法,發現名琴木材與現在製琴的木材性質不一樣,主要
有3大原因,包括300年前對木材有進行化學處理,但現在是將木材砍下,讓其風乾,
未進行特殊處理。
戴桓青指出,其他像是木材受時間影響,幾百年後內部已發生化學變化,以及演奏家
演奏小提琴時,長期高頻震動也會改變琴內纖維素與木質素異常分離,性質也變得不
一樣,可見長期演奏可能改變木材的性質與名琴的音色。
戴桓青強調,上述效果不是一夕就可以達成,就算現代人模仿其化學處理方式,但涉
及時間與演奏造成琴身震動的長期因素,很難在實驗室或工廠中直接複製。(中央社)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H0Eju5
5.備註:
網路有這麼讓我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