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cejc (jc)
2017-02-08 19:51:15※ 引述《JCSwifty13 (Swifty&proud)》之銘言:
: 啊最近Uber要離開台灣了
: 感覺很多人的反應都十分兩極化
: 小魯看了幾篇文章後還是不瞭解
: Uber在其他國家沒有像在台灣一樣的問題嗎?
: 那它是怎麼讓其他國家的政府同意的呢?
: 有沒有掛
究竟國外對 Uber 的態度 以及 台灣對 Uber 的態度有什麼差別
以及用來支持 Uber 應該被趕出台灣的理由 正當性如何?
試著一項項分析
*Uber 不繳稅 不登記成計程車業
是事實。但事實上不管是 Google Netflix Spotify 等服務提供者
在台灣都不一定有繳出其提供服務賺取的利潤提供相對應稅金給台灣政府
(我 google 了很久找不到 若有鄉民可提供當真萬謝)
但前者被上億罰金趕出台灣 後者依舊能在台灣做生意
這時有人說「又一個闖紅燈只抓我不抓其它人」的論點出現
這裡說聲抱歉 一開始沒有把論述講完整
第一 大家有沒有想過 Don’t be evil 的 Google
在台灣利用 Google movie 賺的影片費
卻沒有繳交相對應的稅金給政府
(例如第四台 百視達之類的服務提供商繳的稅金)
除了這些跨境電商全部都故意逃稅之外
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是 在現時稅法體制下
根本難以對這些服務提供商徵收稅金
所以 這並不全然是「只抓我不抓他」的問題
或者,換個方式來分析這問題
像法德日的哪一國,Uber 有根據其「抽成的費用」來克稅?因為我一時真
的找到有資料證明這件事,望鄉民分享。
而如果這些國家也沒辦法克到這境外電商的稅金,但 Uber 還能繼續在該國
發展,是不是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一件事實。在現存法規下,根本沒有合適
法規可以克這部份的稅金。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 Netflix, Spotify, Amazon
也不需要繳納其因為廣告 影片 音樂而賺取的台灣錢來繳稅,Uber 亦如是。
當全世界都還沒想出(包含台灣)怎麼克境外電商的稅金,而為了某些
理由(我合理猜測是為了新產業最終可以在本地開花結果)仍讓新產業
留在國發展。的同時,台灣選擇先將 Uber 趕出台灣的行為還能算理智
嗎?
當然一定會有鄉民會說 Uber 和其它服務不一樣,開車會出事。
是的是的,Uber 應該要有一定的投保金額保護司機和消費者。畢竟他有
抽成的比例蠻高的。但就我所知,保險這一塊 Uber 己經在進行了,那趕
他出去的理由如果不是稅的問題也不是保險的問題。那是什麼問題?
登記成計程車業?是這樣嗎?畢竟我沒有看到 Google 或 Netflix 登記成
「錄影帶業」或是「電影片發行業」。而 Spotify 我甚致找不到他登記
成什麼,望鄉民分享。
如果說沒繳稅、沒登記成計程車業是 Uber 被趕出台灣的主因的話。
那 Google Spotify Netflix,沒登記成「電影片發行業」或是「有聲出版業」
同時也沒有上繳其賣影片 影集 音樂等收入而相對應的稅金給台灣政府。
那我們下一步是不是也要把這些服務也趕出去了?玫瑰唱片不知道
還有幾家,我家附近的亞藝也早就收了。不趕出去這些公司底下的員工不
是很可憐?
*Uber 司機沒有駕駛職照
這是我認為「 Uber 模式」真正對消費者端最重要的問題。
雖說現在沒有證據顯示 Uber 的司機品質大量低落於有照的計程車司機
但可想而知當該服務在台落地生根 用現在的管控法多少會出問題
如果問題牽涉到性命安全 那麼打擊很大。
而這問題的解決步驟可以同時以「適當罰金」取締司機,逼著他們去申請
執照,同時檢討目前的職照申請是否可以降低申請成本(時間也是成本)。
畢竟當大量的 Uber-like 的司機開始申請職業駕照後。原本一兩個工作天
就能申請成功的流程,會因巨量申請文件而大大拖長申請時間。
////////////////////////////////////////////////
以下是分享 Uber 模式若還能留在台灣 對台灣的產業有什麼幫助
*Uber 模式有什麼了不起 算什麼新創產業
這種問題基本上是開大絕了。直接否定這等媒合平台的技術含量
以及創新想法一般情況下這種問題是應該直接無視 因為這是來吵
架不是來討論但後來發現軟體弱勢的台灣似乎是真的不覺得 Uber
這東西背後的難度或價值
這樣就不好了 如果大家都輕視像行動支付 網路媒合平台之類的產品
那台灣註定軟體再軟十五年。
我記得之前天眼通的作者有寫過他撰寫天眼通的過程
其中有一句話就是
服務一個使用者的程式 和服務一百個使用者的程式
和服務一萬個使用者程式 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
事實上就是使用者愈多的服務 其背後的技術含金量就愈深厚
而除了使用者人數還要考量其即時能回饋的訊息
如即時車資預估 即時車資調整 即時車輛分佈
就以上幾點 真真正正是 Uber 和台灣大哥大的 App
根本不是同一個檔次的產品。這是其技術含金量
至於如果還有人質疑其創新的點子沒什麼了不起 不過就是網路叫車。
這句話其實是非常正確 提新點子沒什麼了不起 有新點子就能有收益的話
那麼億萬富翁根本輕而易舉。但人家會被說新創是除了提出新點子
還花了心力和風險把它做出來。這一點才是他值得被說成是新創的理由
如果你還覺得這沒什麼 我也只能說您老神通廣大
我等凡人覺得挑戰極高的事業在你眼中根本輕鬆平常
*Uber 留在台灣又能如何 趕他們出去發展我們自己的不行嗎
這種說法也不能說不正確 事實上很正面
可惜的是 就台灣這些年來的經驗 若沒有外面來的活水或是刺激
很難激發出屬於自己特色的新創產品
如果台灣禁了 Youtuber,我不敢說看得到台灣吧
如果禁了 電影老實說,我不敢說會有電影邏輯分
如果禁了 Pandora,我不敢講台灣做得出 KKBOX
換句說話 很多台灣現在新創團隊 都是因為國外服務的耳儒目染之下
才能經過改良變成台灣專屬的服務
而為什麼會有這種現像呢?
就算是 Youtube Pandora 電影老實說 在台灣怎麼紅
台灣人又沒有參與制作 憑什麼說台灣人需要他們先來才會做
是這樣的 即便沒有技術交流
但這些國外服務替台灣做了一件風險很高 資本很燒的事 市場開發
台灣若沒接觸過電影老實說 那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很厚的資本才能發現
原來這一類的市場這麼大 有那麼多人喜歡這種節目
同樣的事情放在 Pandora 也一樣。就是他讓台灣消費者發現除了去買 CD
原來在網路上就能超方便地很便宜地聽歌。然後愈來愈多人去使用。此時
台灣敏銳的開發者或創業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被埋沒已久的市場。所以開始
有人去做 KKBOX。
*台灣就算沒有自己的 Uber 又如何 反正台灣的交通問題到時一定
有其它方法可以解決
這句話是正確的。台灣的交通並沒有爛到一定要有 Uber 這一類的服務
但是台灣的資訊產業需要有 Uber 這一類的產業來當觸發媒。
日前碰巧接觸到美國還在殖民時代的歷史。特別是後來主導美國經濟
的新英格蘭地區的發展。其最後有近代國家規模的重工業和金融業,其
最一開始都是從漁業開始。漁業帶動造船業,造船業帶動各式工業,工
業帶動商業,商業帶動金融業。
現在常聽到一些大公司想要投入物聯網或是雲端平台。但這些就像造船業
如果沒有資料相關服務(漁業)在前拉動需求,你物聯網或是雲端建好
之後是要給誰用?
所以台灣若有在地的資料服務,對硬體設備商的發展也能有助
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若有一定的銷售管道常常是救命繩。
那台灣最有機會的資料服務是什麼?就我對臉書上的好友觀察。
不出吃和玩。
吃:訂餐 訂便當 訂飲料
玩:訂住宿 訂車 訂票
而 Uber 剛好就是訂車這一塊。
Uber 同樣道理,他沒進來前。沒人意識到原來車資可以這麼彈性。
司機提供的服務可以這麼多變。現在 Uber 只有在三大城市有點。如
果他擴及全台,把全台被僵制收費和品質低下等不利因素而埋沒的載
客市場開發出來。台灣有野心的開發者和投資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
肉,投入競爭。畢竟我們是在地的Google Map 在怎麼大,找小吃或
餐廳時 我們還是會參考愛評或食在方便不是?
*要保護司機 車資就是要有一定的規範
這裡我講個故事 我也算是常坐計程車
在台北雖然叫 Uber,但回到工作的城市則還是得叫小黃
坐多了 也多少從司機口中了解到園區 高鐵 市區
這些地點的計程車市場有什麼不同 並交換意見
我提我的想法 他提他的難處 有些問題不好解
像是園區每到下班時間都很難叫到車 要載客戶去吃飯都很麻煩
(有時我就想園區開車的人那麼多 如果有 Uber,那麼此時需要有人
載到市區肯定更好叫車,因為車子不必再開進來。他原本就在公司
的停車場。)
有次我叫到的車當真令人嚇一跳,一上車就看到一堆餅干零食。
司機還跟我說想喝水或飲料後面的小冰箱有。這種奇耙當然不會
放過跟他交流意見的機會原來他為了做出差異,所以在其載客服
務上用了許多心力。除了剛剛說的那些食物之外,也有提供客人
使用 Line 叫車。後來我也跟他聊到 Uber 這種概念。身為小黃的
他當然不會說白牌車的好話。
但他提到 Uber 有一點他覺得值得參考。讓消費者感受到服務差異
化的問題。如果十個司機載一個客人從高鐵到園區 能收取的費用
都一樣。或是不管用了多少心力在自身服務品質提升要去高鐵載客還
是得在停車場跟其它人一起排隊。消費者根本無法自行選擇司機。
在這情況下,這行業內部欠缺了彼此的競爭。
久而久之,有心的人留不下來。然後整體性的品質下降。就像現在
的計程車。
與其大篇長論跟你說市場的機制是怎麼讓生產率或是服務品質提高
不知道這故事能不能讓鄉民大大們比較有共鳴
*為什麼各國都在抵制 Uber。
請了解 我第一開始就沒說 Uber 沒問題不該被管制
但罰到人家離開台灣 這就值得商確。
這樣說好了 如果台灣不打算放棄這塊市場
也就是終極戰略目標 台灣人開發出自己的 Uber。
但根據以往的經驗 如果戰術上直接投錢下去做
在市場還不明朗的情況下 風險太高 資本太燒
所以內部力量不足可借外部活水刺激台灣開發人員的思維
同時開發國內被埋沒的市場。也就是 Uber 若留下來能辦到的事
法德在抵制 Uber,並沒有將其完全趕出國內市場。還是說有鄉民有資料
顯示法德其實會讓 Uber 還留在國內是因為他們能收到「抽成手績費」
的稅金?
而且在抵制的同時 德國的 Car2go 等等國內自產服務陸續接應上來。
法國甚致自己做出一個叫車平台想用市場力量打擊 Uber
連經濟保護主義極強的法國也不是用巨額罰金趕 Uber
而是用自有產品的自有力量,鄉民有想過為什麼嗎?
中國的例子 鄉民很敏感 但我得說他們是己經完全有 滴滴打車
所以 Uber 留不留在國內根本沒差。
但台灣呢 iRent 的點有多少呢?台灣大車隊的 APP 能解決尖峰時段
載客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嗎?
好了 開放噓文
下列舉出嚧文範例供大家參考,更歡迎提出更優質獨特的嚧文
Uber 不繳稅
Uber 不登記
Uber 國外也禁
Uber 計程車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