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錫堃:漢文化是共同資產 非中國所獨有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7-02-10/81744
獨派立場明確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投書指出,「中國」不等於「漢唐」,「中華文化」,
「漢文化」不是中國所獨有,它是人類的共同文化資產。「中國」的國家概念,是20世紀
初,清朝快滅亡之際,由新一代菁英如梁啟超等人,所建構、想像和追溯出來的「民族國
家」。
自由時報10日刊出游錫堃的投書「台灣主體 漢文化」。游錫堃指出,日前他在美國華府
僑宴中,以「母語」吟誦唐詩〈將進酒〉,引發一些討論。他表示,台灣在政治上是獨立
的,應擁有自己的領土與主權。在文化上,台灣廣納多元,有原住民、荷西、明鄭、清國
、日治、亦有晚近新住民,豐富的多元族群交流與融合,當然也不排拒漢文化。
游錫堃說,台灣「吟詩」的風尚並非清國統治而發揚、更非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而是在
日治時期興起的。總督府運用「漢文」與日文漢字同文的特色,獎勵民間文風,提倡作詩
吟唱,也舉辦全國聯吟,因而全台詩社興盛時達200多個。從知識階層到民間結社、廟會
祭祀,都有吟詩作賦的雅聚和寫詩風氣。
游錫堃指出,「中國」不等於「漢唐」,「中華文化」,「漢文化」不是中國所獨有,它
是人類的共同文化資產。任何藝術、詩歌、音樂,只要有益於人類生活,都應該批判性的
保存活用,為全人類所共享。文化不同於政治,看待祖先既已傳承保留在台灣土地上的文
化,都應當珍視、發揚。如果「唐宋用的」都不能用,那筷子、漢字是否也不能用?
游錫堃指出,真正自我侷限的,不是中華文化,而是政治上的「中國民族」。「中國」的
國家概念,是20世紀初,清朝快滅亡之際,由新一代菁英如梁啟超等人,所建構、想像和
追溯出來的「民族國家」。而台灣既然是華人世界難得的民主國家,因為民主與教育的成
熟,大家可以批判性地活用中華文化與古典文學,將之運用於民主社會中,就像歐美國家
可以不斷活用希臘羅馬文明、莎士比亞文學,活用於現代生活一樣。